西塘之游
王慧仙
二〇一一年三月底,儿子说:“想和同事们放松下这礼拜的工作压力,准备去西塘玩一趟。”由于是自驾车,让我和老伴、小孙女也去散心,我说:“年轻人去玩,我们老年人跟上多拖累你啊,也不好意思,就不去了。”儿子说:“都是熟人,没什么不好意思的。”
三月十九日,星期六九点出发,到西塘快十二点了,多亏手机和网络方便,提前联系好的旅社服务员骑着摩托来接我们,没花什么时间就到旅社了,停好车就去客房放行李,不大的房间里有电视、电脑、卫生间,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是那张带雕花的复古双人木床,两边挂着粉红色纱帘,看着像是仿古的——两条被子整整齐齐码在床上,看得我突然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故宫见到的贵妃床铺,恍惚间感觉自己都变贵气了。正出神呢,小孙女扯着我手催:“奶奶快走嘛,叔叔他们都出发啦!”
在旅社自家餐厅点了清蒸白丝鱼、梅干菜扣肉这些当地特色菜。等上菜时,特别热心的服务员大娘一边逗我孙女,一边给我们唠嗑说起了西塘的故事。吃饱喝足就开始转悠,我们边走边从小吃铺买了臭豆腐、青豆、芡实糕这些当地小吃,边吃边逛。小桥流水人家的小镇格局与江南水乡各镇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桥多、弄多、廊棚多,还有河塘两边的店面对着河,不同于其他水乡的特色,使西塘有了与众不同的风格。
由于店与店相连,各家所建的凉棚也就连接起来,像一条带子紧紧缠绕在小镇的河塘两边,因此,凉棚成了游客们遮阳、避雨的走廊,脚下的石板路一尘不染,也给原本恬静的西塘增加了几分清洁感。不知不觉到了街头,走过拱形小桥,儿子建议去品茶,就去一家茶店,将我们安排在船上,一张八仙桌,几把不大的藤椅,我们围坐着,船在水上轻轻荡漾,淡绿色的茶水在杯子里轻轻的荡漾,心在胸膛里轻轻的荡漾,休闲、幽静的品茶、聊天,船上只有我们几个,别无他人,因此,别有一番情趣。原来我还以为品茶是为了解渴、休息,从黄大仙(外号;儿子的广东同事)的介绍中知道了品茶不仅仅是品茶,而是谈论家事、国事,调节是非的阵地。
晚上儿子带我们去看夜景,河塘本来被两面店铺里五光十色的灯光装点得很美丽,再加老老少少,成双成对的男男女女为了许愿心,在河里放的用彩纸、小蜡烛制作的全家福灯、荷花灯、爱心灯、小船灯悠悠扬扬的飘在河面上,使河塘更加耀娆,真是锦上添花,给孙女买了几盏“爱心灯”让她放,真没想到年仅四岁的小孙女要拿回家装点自己家门前的荷塘,想满足她的心愿,又怕惹来风波,还是说服孙女掌上灯,慢慢地走下台阶小心翼翼的放在水上,看到自己放的灯慢慢飘远,高兴得手舞足蹈。
第二天八点多我带孙女去买鞋,多如牛毛的小店里都是卖字画、古玩意、古装衣服的,找不到买童鞋的店铺,孙女只怕找不到回旅社的路,口里不断地念叨“西厢阁客宅三十八号”不让远去,只好回去。快十点了,年轻人们还睡着不起,早起惯了的老头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自言自语地说;“来这里是玩来的,又不是睡觉来的……”胡乱转悠。
他们起来问我:“早上人多吗?”我说:“这个小镇一天三个时辰都是摩肩接踵,不知从哪里来的那么多人?你们听说了吗‘春秋的水、唐宋的镇、明清的建筑、现代的人’这对西塘是恰当不过的形容。”
这次西塘之行,在“春秋的水、唐宋的镇”间,我们寻到了廊棚遮荫的清凉、船中品茗的幽静,更拾得家人相伴的温馨。石板路上的悠闲、孙女放灯的笑颜,连同河塘里摇荡的灯影,都成了记忆里温润的光,让这场散心之旅,满是岁月静好的惬意与难忘。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