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当铺盲筒、慈禧太后盲筒开启纪
王德埙
盲筒又叫盲盒,现代西方网络界也盛行。二战时期英国给飞行员安排有盲盒,内装金币,一旦发生空难,飞行员打开可以凭此回国。
那么,何谓当铺盲筒?
当铺作为古代的一种金融机构,即便有缺乏监管和个人带来的一些不好的地方,还是为封建社会的货币流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当铺放款时间短还需要签订合同,典当者必须按时拿钱来赎回典当物品,否则物品就归当铺所有,直接让当铺能赚一大笔差价。就算能及时还款,当铺也会收取高额利息,一样稳赚不赔。为了典当者可能赎回典当物品,特别是书画作品,他们准备了盲筒将其放入。这样可以保证即使天长日久,书画作品也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如果有损坏,当铺需要赔偿。
如果典当的是玉器或其他贵重典当物,当铺还做有各种形状的木箱加封条,有加锁和全封闭两种。
有位农夫家中有个光绪年间永兴当全封闭木盒,上下左右都是封条,只好抡起二锤用蛮力砸开。
当铺心狠,一是压价,二是想霸占典当物品。若是个家道中落的浪子,老板只会不留情面,狠狠压价。还估计对方不可能赎回典当物品,把盲筒做得结结实实,上下两块圆盖板也采用厚木板做成。直接当成自家的宝贝珍藏起来。
何谓慈禧太后盲筒?
宫廷盲筒则不同,盲筒当然也是为了保护书画作品,但必须方便自己或者继承人打开。于是就采用线拉开筒的方式,挺文雅的。
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正好有这样各一个宝贝。三代人传承了近百年,一直不敢打开。
就这样搁到了今天,新换了掌门人。他们实在忍不住强烈的好奇心,这就邀请我前去操作。
“好奇害死猫!叫你们别打开硬是要打开!”
按: 好奇心害死猫——“Curiositykilledthecat”,是英文中一句有名的谚语.西方传说猫有九条命,怎么都不会死去,但它好奇心太强,因为想知道餐桌上罐子里到底是什么,结果掉入滚烫的汤里,一命呜呼了!
“打开是张烂纸可不要怪我哟!”
“不怪你!咋个会怪你呢”。
“打开跑出个妖精咋办?”
“你不要吓我们哈。好在我们准备了狗血一盆。大不了一泼过去,什么事都不会有的。”
真晦气!不要泼在我身上哈。
万事小心为妙。
我先用寻龙尺看了看风水,都还算正常。
又翻了翻老黄历,查不到开筒的规矩,但查到可以动土,那么相应的开筒应该也没事吧?
一、当铺盲筒
这就开始操作。
先打开光绪年间的永兴当盲筒:

按:永兴当是光绪年间一间大号当铺,今天留存于世的永兴当盲筒和盲木箱至少有十多件。
准备从这里下手:
筒端封闭严密,还有钉子:

开启艰难,用了长启子和夾钳等工具,还差点被木盖上隐藏的钉子刺手指,幸亏我操作慢,走一步看一步。
端盖好厚,总算打开了:

抽出卷子:

打开让人眼前一亮!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绘画中,郎世宁所绘的《百蝶图》犹如一颗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幅作品不仅以其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吸引着世人,更凭借其超凡的画技和蕴含的深远寓意,成为后世研究者与艺术爱好者的宝贵财富。这幅清代宫廷绘画巅峰之作,既是自然生命的礼赞,更是东西方文明对话的永恒见证。
原来是宫廷御用洋画家郎世宁工笔重彩的《百蝶图》。
郎世宁,1688年生,1766年逝世,意大利米兰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年轻时在欧洲学习绘画,曾为教堂绘制圣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到京后约于雍正元年(1723)进入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他很好地融合了中西绘画技法,既讲究西方绘画中的立体效果,注意透视和明暗,重视写实和结构准确的合理性。由于他能画并精通建筑学,曾参与增修圆明园建筑工事。擅画肖像、走兽、花果、翎毛尤善画马。所作大多以西画法入绢纸,略参中法,以写实为工,专注形似。他将欧洲的绘画品种和方法传授给中国的宫廷画家,为中西文化艺术的交流作出了积极贡献,颇得皇家青睐。去世后葬于北京阜城门外。存世作品有《聚瑞图》、《嵩献英芝图》、《百骏图》、《弘历及后妃像》、《平定西域战图》等

绢本。画芯:87厘米X48厘米

瞧,“臣郎世宁恭绘”,人这是献给皇帝的,皇帝赏给贵族的。
咋跑到当铺去了?
清朝后期,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让统治者认识到豢养特权只会加速灭亡,其命维新。再加上战败赔款,也拿不出钱来养特权了。八旗子弟遂迅速走向没落,就做了许多对不起组宗的丢脸的事。
我们且欣赏下郎先生为蝴蝶下的功夫:




2008年在北京中嘉国际举行的秋季拍卖会上,一件清代乾隆年间郎世宁绘皇帝起居生活《雍正十二月圆明园行乐图》现身拍卖行,并被以1.44亿元的高价拍下,震撼全场。2000年,郎世宁的力作《苹野鸣秋》以1764.5万港元高价拍卖成交;2005年5月,郎士宁的另一佳作《秋林群鹿》,更是拍出了2149.68万人民币的“天价”。
二、太后盲筒







绢本,画芯:88厘米×48厘米
《听琴图》描绘了官僚贵族雅集听琴的场景。画面居中,抚琴者道冠玄袍,正襟端坐。左面绿袍者笼袖仰面,右面红袍者持扇低首,作者以“此时无声胜有声”为表现主题。
画名为宋徽宗赵佶明显的瘦金体题"听琴图"。
作品左下方宋徽宗赵佶“天下一人”花押。
这一切都表明,宋徽宗赵佶就是作品的作者。
可偏偏有人说,不是,是宫廷画师的作品。中间操琴的就是宋徽宗。
我就奇了怪了,这宋徽宗本身就是个大画家,宫廷画院的总教习。他如果要画自己,那也是小菜一碟。
何况让画师画自已,还要题:天下一人花押,你这是要谋反不成!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宋徽宗《听琴图》(绢本设色)被学者估价可达 10亿元 ,但此为学术估价,非市场交易价格。
石渠宝笈和三稀堂的权威印章在此,大家对这副作品的真伪应该没有疑问吧。
又或者有人会说《听琴图》的原作在故宫啊。
这个问题看来又需要王德埙同志来说道说道了。
国画同一作品作者往往有好几个一模一样的版本,或者仅仅是画幅尺寸小有不同而已。这是国画的基本常识。
如果你不相信,那我就随便举数例。
贵州省晓风残月艺术馆的《听琴图》和故宫的《听琴图》都是真品,这个是第一例。
一幅作品成功,谁都想要。近臣蔡京、蔡襄等想要,皇后及诸妃也想要……
龙颜大悦!
就连不想要的也想要:这可是讨好皇上的机会呀!谁都知道丹青是皇上的命根子。咱也要做皇上丹青的粉丝和知音。
赵佶先生一看,嗬,这阵仗!你要燕云十六州朕给不了,你要金山银山朕舍不得,你要《听琴图》好办,京爱卿就来配合朕创作吧。
于是今天民间收藏界就出现了多个《听琴图》,我见广州一友人的《听琴图》品相诸般条件都远超故宫藏本。
同理可证,自宋徽宗至今的美术界都存在这个现象,即国画有复本为基本常识。
这官司咋办?
一是眼鉴,包括本文之破筒取证,将慈禧太后搬来作证。这比故宫本更具优势。因故宫自溥仪及诸妃、太监群体监守自盗起就是赝品的天下。
另一个就是科鉴。只要科鉴过关市场就必须承认,伪砖家就不可打压,打压则受害人可以起诉。
按:我们姑且相信故宫的是真品。实际上很可能是早已被掉包的仿品。君不见中央已经对故宫的腐败下狠手了吗?这可是万众欢呼的好消息呀!
所以,今天的故宫,除了中轴线和那栋建筑物以及地皮是真的,其他,全他妈的靠不住!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有复本大家都知道。
李可染著名的《万山红遍》,就有好几个同样的亲笔,晓风残月艺术馆就有他赠送朋友的一幅《万山红遍》。
张大千的《金线荷花》至少有两幅。黄胄的《赶馿图》至少有两幅。齐白石的更多……

作品上方宰相蔡京手书七言绝句一首:
“吟徵调商灶下桐,松间疑有入松风。仰窥低审含情客,似听无弦一弄中。"
按:典出陶渊明有无弦琴。陶渊明之琴不具弦徽,即既无七弦也没有十三个徽位。他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是道家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这是在拍道家皇帝的马屁。



参考资料:
《石渠宝笈》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的大型著录文献,初编成书于乾隆十年(1745年),共编四十四卷。有涵芬阁影印本、《四库全书》本。 [4]著录了清廷内府所藏历代书画藏品,分书卷(书卷 画卷 书画合卷)、轴(书轴 画轴 书画合轴)、册(书册 画册 书画合册)九类。
作为中国书画著录史上集大成者的旷古巨著,书中所著录的作品汇集了清皇室收藏最鼎盛时期的所有作品,而负责编撰的人员均为当时的书画大家或权威书画研究专家。
作者介绍
王德埙: 1950-汉族,香港达德大学社会考古学院院长、世智慧科学院院士,贵州民族大学研究员(已退休),西南夜郎文化研究院前所长,西南师范大学毕业,双专业。贵州省社会科学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科三等奖获得者,贵州文史研究馆特聘专家、中国名山名寺名观文化研究委员会高级顾问、厦门上古文明研究室委员、《上古文明研究丛书》编委、中国先秦史学会会员、贵州省易学与国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贵州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专家,贵州省收藏家协会顾问、贵州省桐梓县夜郎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贵州镇宁竹王文化研究会顾问、重庆巴渝文化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僚学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