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分社诗词创作理论研究中心发布:评论员傅贺楠格律诗评论专辑(2025081613——03)
奉和杨旭诗及品鉴
文/傅贺楠
步韵奉和杨旭先生《题秦文亮摄影作品〈远眺文昌航天发射塔〉》
傅贺楠
可探长天远,穿云健影高。
航拍全世界,宇宙里听涛。
杨旭先生原玉
题秦文亮摄影作品《远眺文昌航天发射塔》
海角天涯远,云边塔影高。
航船帆点点,万里跃波涛。
傅贺楠探讨原玉及和诗的创作理论
一、空间维度的技术跨越
杨旭《题文昌航天发射塔》以"海角天涯远"构建地理坐标,"云边塔影高"将物理高度升华为精神图腾,暗合中国航天从内陆向沿海布局的战略转型。傅贺楠和诗"可探长天远"直接切入太空维度,"穿云健影高"以动态意象解构传统"云端"概念,展现火箭突破地球引力的科技壮举,完成从"观天"到"探天"的技术跨越。
二、观测手段的范式转换
原玉"航船帆点点"延续古典诗词的比兴传统,以航海隐喻航天;和诗"航拍全世界"则直书卫星遥感技术,将"观沧海"的浪漫转化为"测寰宇"的精确。这种从"帆影"到"航拍"的意象嬗变,折射出航天观测手段从目视到遥感、从宏观到微观的技术革命。
三、宇宙认知的哲学升华
杨旭"万里跃波涛"停留在物质层面的空间拓展,傅贺楠"宇宙里听涛"则深入到宇宙本质的探索。"听涛"二字将射电望远镜接收的电磁波信号转化为诗意感知,既保留"逝者如斯"的古典哲思,又注入"宇宙弦理论"的现代认知,实现科技理性与诗性思维的完美融合。
四、航天发展的阶段映照
原玉聚焦发射塔这一基础设施,对应中国航天"器"的层面突破;和诗着眼"航拍""听涛"等应用场景,反映航天"用"的层面深化。两首诗共同构建起"器-用"的完整技术链条,与中国航天"三步走"战略形成艺术同构。
五、语言革新的科技赋能
"穿云健影"将空气动力学原理转化为视觉形象,"宇宙里听涛"把量子物理概念升华为听觉通感。这种"科技概念诗化转译"的语言策略,既延续了"巡天遥看一千河"的浪漫主义传统,又开创了"量子波动入诗行"的科技诗学新范式。
两首绝句以航天为媒,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宇宙维度、从基础设施到技术应用、从古典意象到现代科技的三重跨越,共同谱写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壮美诗章,堪称科技时代的"天问新篇"。
【作者简介】贺楠,又名傅贺楠,孤侠义客,哈尔滨市诗词楹联协会会员,黑龙江省楹联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协会员。诗风以豪放的性格隽写人生最美的境界!著有私人专辑《人生八雅》,《傅贺楠诗集》等均在各大网络平台发表。《金花茶》收录在《新诗百年中国当代诗人佳作选》一书;2017年被《中华文艺》授予“当代知名诗人”称号,作品收录在《当代知名作家文选》一书。贺楠愿用通感的脚步探索韵海的音符,缔造穿越时空的想象,涂美尘世间的自我来渲染万物。
2025年8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