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巷口时光
孙培棠
老张蹲在巷口的青石墩上,像一尊生了根的雕像。那块石头被磨得发亮,中间凹陷出一个恰到好处的弧度,刚好能容下一个瘦削的臀部。我每天清晨去买菜时,总看见他蹲在那里,指间夹着半截香烟,青白的烟雾在晨光中袅袅升起。傍晚我拎着菜篮子回来,他还在那儿,只是脚边的烟头又多了几个。
"老张,又发呆呢?"我照例打招呼。
"看人。"他头也不抬,声音沙哑得像砂纸摩擦。
巷子里的生活在他面前缓缓铺展。卖豆腐的老李推着吱呀作响的木车经过,车板上整整齐齐码着雪白的豆腐,盖着湿漉漉的白纱布;隔壁王婶抱着小孙子遛弯,孩子肉乎乎的小手在空中乱抓,嘴里咿咿呀呀地说着大人们听不懂的话;刚下班的年轻人低头刷着手机,差点撞上那根歪脖子的电线杆。老张就这么看着,烟一根接一根地抽,仿佛要把整个人生都吸进肺里。
记得那是个闷热的午后,乌云压得很低。我赶在暴雨前匆匆往家跑,却看见老张还蹲在老地方,任凭豆大的雨点砸在身上。
"咋不回家?"我撑着伞过去。
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家里冷清,这儿热闹。"
后来听巷子口的杂货铺老板娘说,老张的老伴走了三年零四个月了。儿子在深圳的电子厂打工,去年过年都没回来。他那间朝北的小平房,冬天阴冷,夏天闷热,安静得能听见老鼠在墙角打喷嚏的声音。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往石墩上凑。老张会分我一支烟,我不抽,就夹在指间任它慢慢燃尽。我们并肩坐着,看夕阳把晾衣绳上的被单染成橘红色,看晚归的小电驴车嗖嗖的窜行在巷子里。有时候我们什么也不说,就这么坐着,听巷子里的各种声音交织成生活的背景乐。
老张常说,过日子就像吃巷口老刘家的杂酱面,看着黑乎乎的,拌开了才知道滋味。有人陪着吃自然好,没人陪也得自己吃完。他说这话时,眼角的皱纹里藏着说不尽的故事。
昨天下班时,我看见石墩上放着半包皱巴巴的红双喜。隔壁裁缝铺的阿姨说,老张夜里咳得厉害,被120拉走了。我坐在他常坐的位置上,突然发现从这个角度看过去,整条巷子的烟火气尽收眼底:王婶家的阳台上晒着红辣椒,老李家门口摆着几盆蔫头耷脑的月季,电线杆上缠着断了线的风筝。远处飘来谁家炒菜的香味,混合着雨后泥土的气息。
天色渐暗,路灯一盏盏亮起来。巷子深处传来电视机的声音,有人在看新闻联播。我突然明白老张为什么总爱蹲在这里——这儿能看到整条巷子的悲欢离合,能听见生活最真实的声响。那些看似平凡的日常,才是人间最动人的风景。
生活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就像巷子里的路总是坑坑洼洼。但总有人在修补,总有人在行走。老张说得对,日子总得过,笑着过总比哭着过强。这大概就是生活的智慧:在平凡中看见光亮,在孤独中找到陪伴,在苦难里尝出甜味。
夜色渐浓,我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灰。明天还得去医院看看老张,给他带碗巷口老刘家的杂酱面。那面条黑是黑了点,但拌开了,滋味都在里头呢。
作者 简介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