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 殇 与 骨 气
——贺鸿滨
八十年前今日,日本天皇的“终战诏书”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世界,那声音曾如乌云般压覆中华大地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在那一刻,它们终于撕裂了遮蔽天空的阴霾,刺穿浓重的黑暗,带来一丝微弱的喘息与复苏的迹象。这声音不是胜利的礼炮,而是浸透了苦难的休战符——它无声宣告着神州大地终于从血火深渊中暂时抬首,却远非真正愈合的开始。
回望那一段漫长无边的黑暗隧道,中国土地上的伤痕深如刻骨之痛。南京城下,三十万生灵在刺刀下化为无声的哀魂,长江水载不动这般沉重的悲愤,呜咽呜咽地流着。在东北平原上,731部队的所谓“科学家”们,把活生生的生命当作冰冷的实验品,以科学之名行着魔鬼之事。三光政策如燎原之火,烧过之处,村庄化作废墟,田野生满荒草,只留下残垣断壁,默默诉说人间惨剧。无数母亲在瓦砾堆里翻寻自己的孩子,却只找到沾满泥土的小鞋子;多少父亲目睹家宅被焚毁,亲人被掳走,目光中只剩下空洞的绝望。这是山河破碎的哀鸣,是民族集体记忆里无法磨灭的深重创伤。
然而,就在这人间地狱之中,民族气节如钢铁般铮铮作响。杨靖宇将军在冰天雪地里孤军奋战,胃中竟只有棉絮和草根!他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中国不可亡”作了最壮烈的注脚。重庆大轰炸后,断壁残垣之间,山城百姓在焦土上刻下“愈炸愈强”四个大字——不是口号,而是刻在民族脊梁上的誓言。台儿庄、淞沪、武汉……每一寸山河都浸透了士兵们的热血,他们以生命为城墙,以意志为堡垒。卢沟桥的枪声惊醒的不仅是睡狮,更点燃了四万万同胞心中不屈的火种——从知识分子投笔从戎,到村野农夫拿起锄头镰刀抵抗,中华儿女用血肉之躯筑起了新的长城,证明了我们民族灵魂深处那不可征服的意志。
抗战烽烟弥漫,救国之路曲折如迷宫。国共两党在民族危亡面前暂时搁置前嫌,虽如履薄冰,却合力撑起了抗战的天地。陈纳德将军率领的飞虎队如神兵天降,苏联的援助也曾解燃眉之急。然而,真正的力量源泉,依然在中华大地深处奔涌。宜昌大撤退时,民生公司船工们忍痛自沉船只阻塞水道,只为延缓敌寇进逼。太行山中,普通农妇可以掩护八路军的伤员;上海弄堂里,小贩悄悄传递着抗日传单。正是这来自民众深处、如江海般连绵不绝的力量,托举着国家于危亡之际,支撑着民族于覆灭边缘。
八十年风雨如磐,硝烟早已散尽,但历史的烙印并未褪色。日本某些势力仍在曲解历史,仿佛那页沾满血迹的史书可以轻轻翻过。广岛原爆纪念馆的和平钟声年年敲响,可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里三十万冤魂的无声呐喊,同样需要世界侧耳倾听。我们铭记历史,不为延续仇恨,只为在血泪浇灌的土地上,生长出真正和平的绿芽。这份铭记,是对逝者的责任,是对历史的尊重,更是对未来的警醒——当一个民族清醒地守护自己的记忆,它便获得了面对一切风暴而不动摇的根基。
历史终将如江河向前奔流,但八十年岁月冲刷不掉的,是民族刻骨铭心的苦难记忆,更是熔铸于灵魂深处的不屈骨气。这骨气在烽火岁月里撑起破碎山河,在和平年代则化为前行的勇气。今日我们回望历史,不只为点燃祭奠的香烛,更当从血火交织的岁月中提炼出照亮前路的火种——那火种提醒我们,唯有以史为镜,以骨气为脊梁,才能在时代的大浪淘沙中永立潮头。
八月十五日,这曾经是屈辱与苦难的休止符,今天更应成为我们挺直脊梁、负重前行的精神路标。

(图片: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