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稼汉怎么致富?
文/ 毋东汉
春秋战国时实行井田制,把地块划分成井字形,中间一块是公田,周围是私田,结果公田荒芜,私田庄稼旺盛,统治者就实行类似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办法,把地按劳力人囗分到各家各户。这办法比井田制优越,调动了庄稼汉的劳动积极性。
这制度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从春秋战国到清末民初,农耕社会的特色就是土地集中在地主、富农手里,贫农、下中农和雇农土地少,或无地,靠当长工、打短工和做小买卖维持生活。
地主怎么成为地主的?有人说地主是靠勤俭持家致富的,这是指未成为地主以前的可能存在。成为地主以后,地多劳力少,不靠雇工剥削根本忙不过来。另外,由于农产品不值钱,小地主要成为大地主,必须开办小工厂(如油坊醋坊)或经商(如米店布店),或放高利贷(如驴打滚),挣了钱,才能买更多的地,成为大财东。当了大财东后树大招风,为保卫自己财产防备土匪,就得养活一批家丁,建立地主武装。地主武装兵少枪少,势单力薄,就得勾结官府,或者买官。封建统治就是这样态势。
贫雇农怎样形成的?有的因赌输钱,有的因抽大烟花费,有的因婆娘娃害病致穷,有的因不会务农,有的或其它天灾人祸,把地卖一部分或全部,成为贫、雇农和下中农。富农和中农处于升降过渡状态。这种贫富两极分化态势持续了几千年。历代皇帝就是地主阶级总代表。
孙中山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皇帝,建立旧民主主义的中华民国,实行三民主义,也想要实行“耕者有其田”,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未达到这“耕者有其田”这一目标。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实行共产主义,当然不允许两极分化,要走共同富裕道路。共同富裕怎么实现?单枪匹马各顾各,经不起天灾人祸。难以实现机械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必须走互助合作和公有化道路。变工队和互助组合作社,是农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发明。党和人民政府起到推波助澜的引导作用。
共产党领导的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但土改不久,就出现了买卖土地的情况,贫富两极分化开始,若不设法阻止,就会回潮到土改以前,出现新的地主和雇农。作家李准为此写了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毛主席党中央号召农民走互助合作化康庄大道,是朝着共产主义前进的路,就是为了防止两极分化。
人民公社的特点是政社合一,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我说句共产党员不该说的话,这一套办法也是向地主学来的!因为农民光靠做庄稼是富不了的。社办工厂、信用社、供销社的开办和兴隆,就是公社之花的绽放。前途光明,道路曲折,浮夸风、共产风曾经刮过,但都纠正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评工记分(计时计件,本身就有承包意味),按劳分配。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干多干少一个样”,纯属“莫须有”罪名,完全是造谣。南街村,大寨村都是典范,都不是光靠种地致富的。在种好地,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开工厂,办商店,发展旅游,走向共同富裕。没有对比,分不清黑面白面,各蒸一笼馍尝尝是最好的办法。
照这样看来,分田到户是迈向公有共富道路的逆袭,是对农业发展发挥负作用。农民弃耕和田园荒芜必然。当然,在一些干部柔弱或贪腐、地处山区的生产队,包产到戸也是不错抉择、无奈之举、权宜之计。若赞小岗村“十八勇士”,我替他们脸红,怎能与抢渡大运河十八勇士相比?公私分明。
分田到戸不光分田,连集体所有的家业,水库、河流滩头、机械车辆、果园、库房等全部私分。现在要重新购置,很难。
有人未忘过去,怀念集体经济、欲恢复生产队,形同刻舟求剑。
现在极难恢复生产队,一是舆论导向旗帜不鲜明,没有官方表态的文件,基层再没十八勇士,人们还在大寨与小岗之间徘徊。二是没有会领导集体生产的陈永贵郭凤莲式干部和骨干。现在的干部应付形式主义的检查需求,忙得焦头烂额,还赢得不了群众满意,因为和生产生活需求脱节。脱离群众容易被拖下水。三是人心已涣散难拢,自由散漫了四十年,谁也不愿受束缚,习惯各自为战。四是农村极缺农科技术人员和种地行家里手,(除果林蔬菜专业)。合格农民几乎成为凤毛麟角。五是农产品价格偏低,种地成本偏高。农民种地积极性受挫。种一亩苞谷忙半年收入约200元,不及一天打工挣钱多。六是医疗教育资源倾向城市,庄稼人只好也向城市流动。村里平时没人,有事电话微信召唤,远离田地,荒废已成定局。好多村沦为无人村。七是因河库承包,养鱼鳖,卖沙石,水利设施失去浇灌作用,抗旱困难。河床下降,水难上岸,稻变旱。八是绺绺田不利于用大型机械。九是土壤中毒、板结、污染,缺乏腐殖质,离农药化肥,种不出粮。十是种子每年更换,难以延用,留种,还有转基因威胁和危害。总之,完全违背了《农业八字宪法》。
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总是难免的,勇于改正也是我们的优良传统,长征路上不断改变进军路线就是纠错明证。
大寨、小岗, 众说纷纭, 无所适从。怎么办?解铃还须系铃人,群众听上级。网络讨论久了,官方应表态。千锤打锣,听一锤定音!
2025-8-16-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