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征文169

土门望月(散文)/卞文君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是的,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月亮,带着各自的情感。在人生的某一个阶段,月亮会给他留下特殊的记忆和心理沉淀。
1984年夏天,我毕业参加省直分配,来到位于沂源县土门镇鲁山脚下的九七六厂。九月份开学正式上班。上班后一周多,就迎来了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中秋节。
这一天是9月10日。从一介书生,转换成一名拿工资的青年教师,这种身份体验是兴奋的,懵懂的,同时还有几分诚惶诚恐。第一个中秋节怎么过?我并没有什么奢望。因为刚从几百里外的家乡返厂,周围人又不熟,无非是到大食堂里排队打饭。兴许食堂的伙食安排会丰盛一点?
没料想,中秋日,厂子弟学校的领导给了我们十几个单身教师一个惊喜:我们接到通知,晚上集体就餐。学生放学后,我们兴冲冲来到三楼会议室,只见几张长案早拼成了长长的餐桌,桌上已整齐摆放好了十来个大搪瓷茶盘,充当盘子盛着各色菜肴。现在我还能想着其中的一个菜: 猪耳朵拌黄瓜!待大家人齐坐定后,张校长举起了酒杯,开场白很暖人:今天是八月十五,我们学校领导与大家,特别是新来的老师们共同过节!祝你们节日快乐!
饭罢,夜深,我在教学楼走廊上遥望鲁山夜空皎洁的明月,暗自思忖,土门的月亮是温情脉脉的!
第二年的中秋又让我难以忘怀。记忆中是个周末。每逢佳节倍思亲。几天前我就和同办公室、家是沂南的李汉友老师合计,这个中秋争取回趟家、在父母身边过个节!那时执行双休。周六上午,我俩提前赶到土门街里,在过路客车停车点眼巴巴地候车。左等不来,右等不到,到了中午头,好不容易盼来了一天只有一班、博山到临沂的长途车,结果人家根本不停!在我们的大呼小叫中一溜烟开跑了。大概率是满员了!
我俩悻悻而归。计划好的利用周末两天打个来回,回家看看父母吃顿团圆饭的计划泡汤了。对了,既然回不了家,表示点心意吧。我转头来到土门邮局,给家里汇钱,二十元。对于刚领了两次、共计一个半月工资,月薪48元的我,这几乎是掏空口袋的巨款了!我汇钱的举动当即得到汉有兄的称赞,他也马上付诸行动。
第二天,情绪有点低落的我俩,正要去打中午饭,一个办公室的刘玉庄老师的爱人寻我们来了。原来,周四五刘老师就给我们打过招呼,邀请一块去她家过节。因为有回家的计划,当时谢绝了刘老师的好意。谁知节日这天,厚道心细的玉庄大姐,仍对两个外地单身汉放心不下,遂打发丈夫来学校找我们。一番推辞不过,当晚,我们在厂区靠北的8 号楼刘老师家里,喝酒吃月饼,度过了一个温馨愉快的中秋。
返回的路上,月映之下山峦熹微,厂区静谧。虽秋意渐凉,但心里热乎乎的。土门的月亮是暖意融融的!
沂源地处鲁中高地,平均海拔高,被称为山东屋脊。山东最早的远古人类——“沂源猿人”化石就发现于土门镇芝坊村骑子鞍山。距今四五十万年,与"北京人"同一个时代。如此说来,最早的山东人当然是土门人了!遥想这君当年大快朵颐后,该是优哉游哉,有大把的时间巡山戏水赏月吧。
如此,土门的月亮又是古老幽远的。沂源猿人当是当地赏月第一人!
历史的时针拨转到公元1965年。一干着军装或穿中山装的人马开进这片沉睡的山野。鲁山之阳的千人洞山峪,被确定选址为山东小三线第一个开建的工厂——九七六厂。炮声隆隆,敲碎了万古的宁静。机声铿锵,牵动着原住民的神经。土门的工业革命就此拉开了帷幕 :
十三级干部王耕田厂长来了。
重庆296厂、456厂精英骨干携家带口来了。
东北626厂冮厂长率队来了。
更多的建厂创始人,从军营,从山东各学校,下乡的知青点,各大中城市各单位接到调令匆匆赶来了。
好人好马上三线,数风流人物看我军工!
他们操着各种口音、方言,带着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和烟火气,为了"备战备荒为人民"这一共同目标,告别亲友,舍家撇业,毅然离开城市的繁华,走出工作生活的"熟悉区"和"舒适区",在旗帜的召唤下,汇聚到绵绵群山中的僻狭小镇土门。
自这一年起,土门迎来了蝶变期。城市文明冲击着农业文明,引领这块土地进步升级。随着大量有文化的异乡客涌入,"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明月几时有把酒问今天"的情愫自然高涨。他们带着原乡的地理坐标,参照风物,重新审视、接纳新生地的月亮。而土门之月也是有温度知人性的,适时输出了符合军工人人文气质的光华意蕴,情绪价值,用来满足南腔北调的三线人各自的审美想象和精神需求。真是相得益彰!
故尔,自建厂起,土门的月亮不再是单一户籍的土著,更改成多元籍贯,拥有了某种现代性。你可以将自己故乡的月亮叠加在上面,读她千遍也不厌倦。正是,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那些年,逢年过节,老乡工友少不了在家里约个酒局,推杯换盏,少不了话当下,忆过往。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浓浓的军工人情味和亲密的同事关系。
我在土门四年,开始一个人望月,后来找到另一半一起共赏。由孤单的牧羊人,到结识了许多文学小路上的爱好者同道。多少个夜晚,月白风清,虫唱蟋琴,我们结伴行走,话题广泛而丰饶。土门望月,竟成了生命过往往中的一件美事,直到今天仍时常回味!
2025.8.15
作者简介:卞文君,山东费县人。1963年11月生。1984年7月至1988年7月在九七六厂工作。1989年加入山东省作家协会。199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2004年晋升高级编辑。文学及新闻类省级以上获奖50余件。2023底退休。
链接:
关于“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征文和征物活动的启事

2025年是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为了宣传“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弘扬三线建设者为了国家安全默默无闻数十年如一日,在深山密林、大漠荒烟进行国防科研、生产的峥嵘岁月,铭记历史,弘扬党的优良传统,特举办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启事如下:
一、活动主题
纪念中国三线建设启动60周年
二、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山东省写作学会
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山东三线军工文化研究室
承办单位:
山东福寿园发展有限公司
山东人文纪念公园(山东红光化工厂原址,军工代号:5805)
成立由主办、承办单位领导参加的组委会,聘请有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作家、专家为顾问。
三、征稿体裁
本次征文限散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诗歌四种体裁,突出思想性、文学性、时代性。散文要求3000字以内,古体诗和新诗均可,新诗100行以内。
本次活动同步征集反映时代变迁、承载历史记忆的老物件(如照片、书信、工具、日用品、票证等)。这些物件将作为时代背景的重要素材与征文作品共同呈现。
四、稿件要求
为深入挖掘三线建设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征文内容应为中国三线建设故事;对三线精神的理解和感悟;对三线建设者的赞美和歌颂;对三线建设历史的研究和思考,对山东红光化工厂的历史建设故事。
来稿需注明“中国三线建设征文”字样,文后注明作者200字以内简介、单位、电话等信息;
所有作品必须原创首发,若发现抄袭或一稿多投者,取消活动资格;投稿一律用真实姓名,化名重复者不予评审;
五、征稿和征物时间及邮箱、微信
2025年6月21日起至2025年9月30日
投稿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宋先生13325115197(微信同号) 1025924131@qq.com
老物件收集联系人、电话、邮箱、微信:杨先生 15662725195(微信同号) shandongqh@fsygroup.com,
快递收件地址(可到付)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孝里镇龙泉官庄村南山东福寿园,收件人:杨老师 15662725195
六、作品刊发及评奖
经初审符合征文要求的作品,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开设专栏发表。
征稿结束,将组织由专家、学者、教授、编辑等组成的评委会,评选出优秀作品(组委会、评委会人员作品不参加评奖)。
一等奖1名,奖金各1000元,证书;
二等奖5名,奖金各500元,证书;
三等奖10名,奖金各200元,证书;
优秀奖若干名,证书。
另设人气奖5名(按阅读量、点赞、留言等权重),奖金各500元,证书;
获奖名单将在《都市头条·济南头条》发布,获奖作品择优向《中国企业档案》等其他纸媒报刊推荐发表。
七、颁奖
评奖结束,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馆举行隆重颁奖典礼,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八、其他
征文将在山东省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启动仪式,启动后征文活动期间,将由组委会组织作家、诗人等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小三线红光化工厂原址等进行采风活动。
2025年6月21日


刘般伸,特型演员,著名书法家。
有需要刘般伸先生书法作品或者莅临现场演出鼓劲加油的请联系《都市头条·济南头条》。
刘般伸先生毛体书法作品欣赏



艺术热线:
13325115197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