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谓:“福莫福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
世人常以为福报在于外求,财富、权势、子孙满堂。
殊不知,真正的福气,不在外物,而在心境。
当你悟透这三句话,就胜过家财万贯;若能活出这份通透,便是人间至福。
心宽是福,计较是祸
《格言联璧》云:“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心若狭窄,处处是荆棘;心若宽广,步步皆坦途。
北宋有位宰相,年轻时曾被人当众羞辱。
对方骂他不学无术,他也只是微笑不语。
后来对方落难竟还上门求援,宰相仍能不计前嫌出手相助。
有弟子愤恨不平,他却说:“当年挨骂的是他想象中的我,这与我何干呢?”
这份心宽处事,让他历经政坛风云却仍能安然无恙,活到80岁高龄才寿终正寝。
《周易》云:“君子以厚德载物。”
锱铢必较的人,看似精明,实则是自缚手脚。
心量越大,承载的福报才会越多。
《聊斋志异》中有个故事,说的是:
有一县令为人斤斤计较,百姓苦不堪言。
很快,县令得罪权贵被贬,流落街头时,曾被他刁难的百姓无一相助。
这时他才幡然醒悟:“曾经的所作所为,竟然会将自己逼到绝路。"
正所谓:“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
人生如秤,心宽是福的秤砣,计较是祸的秤盘。
当你修得小事不较真,大事不纠结,往事不纠缠,才能把人间活成福地洞天。
知足是福,贪婪是苦
《道德经》云:“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世人常以为,福气在于拥有得多,殊不知,知足者富,贪婪者贫。
看过一个故事:
有一年轻人拜师学穿墙术,师父告诫他不可贪财。
但他学成后,忍不住偷盗富家金银。
结果法术失灵,撞得他头破血流,再也无法实施此术。
可见,贪他一斗米,失己半年粮。
贪心不足的人,得到越多,越觉得不够,永远活在匮乏中。
古语云:“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知足是福气的根基,贪婪是灾祸的开端。
春秋时期,孔子赞叹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破屋,吃着粗粮,喝着冷水,却依然自得其乐。
这份知足,让他成为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被后世尊为“复圣”。
真正的富贵,不在仓库堆满的金银,而在心头常驻的满足。
学会将物质与欲望都留三分余地,为已经拥有的而庆幸。
当你修得饮食知节,欲望知止,得失知命时,你便会发现,人间无处不净土。
放下是福,执着是累
诗曰:“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人的心结,大都生于执着。
人生的不幸,都来源于自己紧握的双手。
放下,看似是失去,却能让自己的心奔向更广阔的天地。
在《云溪友议》中记载,唐代女诗人薛涛,被年少时的恋人所辜负。
她没有沉溺怨恨,而是放下情伤,在浣花溪畔制笺写诗。
很快,她创制的桃色小笺风靡长安,就连白居易都为其作诗流传。
也正因此,薛涛成为为数不多的著名女诗人之一,至今在文坛中留有一席之地。
当一个人拥有这份豁达之心时,眼前的不幸就会转化为创造幸运的能力。
有人说:“留七分正经以度生,留三分痴呆以防死。”
人生,放下才是新生,不争反得浩瀚。
每一分执着,都是捆住自己的绳索。
想要给福气腾出的空间,就要松开你紧握的双手。
如此,世界自会把最好的,轻轻放在你的掌心。
常言道:“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
人的心,可以是招福的灵丹,也可以是揽祸的毒药。
心宽似海,便是福泽无边的港湾;
知足常乐,便是人间至味的清欢;
放下执念,便是命运转折的开端。
心若画布,你执笔画怨恨,生活便满目荆棘;画慈悲,人间才会温暖可亲。
当你浇灭心头妄念,便是修来了最上乘的改命之法。
这就叫:”一切福田,不离方寸;从心而觅,感无不通。”
文末点亮小红心,鼓励下儒风君!
人生路漫漫,过得幸福与否,不在于命运的安排,而在于眼界的高度和行事的格局。心宽了,事便顺了,无论走到哪里,好运都会如影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