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黄河谣(最终章)
马清明在整理祖父遗物时发现一本用油布包着的笔记本。翻开扉页,上面是牛金锁歪歪扭扭的字迹:"有些话得写下来才沉得了底。"最后一页贴着张泛黄的收据,日期是1992年5月18日,物品栏写着"银镯一只(完整)",盖章单位是县殡仪馆。
他带着笔记本去档案馆找小周。两人在档案室翻阅资料时,头顶的灯泡突然闪烁起来。借着明明灭灭的光,马清明发现笔记本的封底内衬有异物——那是半张1971年的粮票,背面用铅笔描着口井的剖面图,井底画着七个五角星。
"你看这个。"小周突然从地方志里抽出一页,"1959年黄河水文记录,这天的数据被修改过。"泛黄的记录纸上,原始墨迹透过涂改液显现:"水位异常下降,河床现古秤一杆。"
走出档案馆时已是黄昏。广场上的走马灯正在播放2035年的影像:一个穿藏青夹克的老人在黄河边徘徊,左手无名指的银戒在夕阳下闪闪发亮。马清明突然明白什么,拉着小周就往河边跑。
在当年捞出秤杆的芦苇荡,他们发现岸边的泥沙上有新鲜的脚印。跟着脚印走到一片浅滩,马清明蹲下身,从水里捞起个亮闪闪的东西——是另外半只银镯子,内侧刻着三个小字:"沉与浮"。
河水突然变得异常清澈,河底隐约可见七块排列成北斗形状的石头。夕阳的最后一缕光掠过河面时,马清明仿佛听见了银镯相碰的清脆声响,像是从很远很远的年代传来。
(全文完)
后记:秤星下的黄河
写完最后一个句点时,窗外正下着今年的第一场雪。那些飘落的雪花让我想起马家集井台上终年不化的冰,想起老牛头烟袋锅里蹦出的火星,想起秤杆上七颗铜星映出的寒光。
这部小说写了整整七个月,恰如故事里七星对应的七十年。最初只想写个关于"一句谣言毁人一生"的乡土故事,却在挖掘细节时发现了更残酷的真相——最沉重的从来不是谎言本身,而是说破真相要付出的代价。
特别要感谢我的伯父,他当过公社会计,告诉我1959年粮仓的账本确实有用铅笔写的"暗账";也要感谢县档案馆那位总戴着银镯子的老管理员,她无意间说起"以前的人爱把秘密藏在秤砣里",这才有了七星秤的设定。
书中那些看似魔幻的细节都有原型:黄河边确实挖出过民国时期的银镯子;某村拆迁时真在古井里发现过半本日记;甚至"话比秤砣沉"这句,就是我从老家门房大爷的醉话里记下来的。
或许每个中国乡村都有这样的"驴皮记"——记忆像驴皮一样被岁月鞣制,最后变成承载苦难的韧性。那些藏在井底的、秤砣里的、账本夹层中的秘密,终将在某个黄河水清的早晨浮出水面。
此刻雪停了,窗台上积了薄薄一层白。我突然想起故事里那个始终没拆开的信封,想起牛金锁至死攥着的半只银镯。我们每个人心里,不都藏着些永远沉底的话吗?
谨以此书,献给所有在时代洪流中沉浮的普通人。
——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人。八十年代开始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后于作家进修班深造。其中篇小说《金兰走西》荣获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办的“春笋杯”文学奖。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 代表作有《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出版有《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长篇小说有《山狐泪》《雾隐相思佩》《龙脉诡谭》《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等己出版。
八十年代后期,便长期从事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著述了《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集,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中。该文集属内部资料,不宜全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渐在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