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陈仓区东关街道教育党总支书记、教育专干 龙晓洲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师生精神栖息的家园,更是教育理念与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教育深化改革的当下,校园文化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重要平台,校园文化建设不仅关乎学校特色发展,更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与未来。结合教育实践与时代需求,我认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需从精神内核、物质载体、制度保障、活动实践四个维度协同推进。
一、精神文化:筑牢文化根基,塑造价值引领
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如同灯塔为师生指明方向。学校应提炼独特的校训、校风、教风与学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学校办学理念的呈现表达力求语言简洁明白,不使用生僻、难懂的语言。通过校史陈列馆、校园文化长廊讲述学校发展历程与杰出校友故事,让师生在历史传承中感受精神力量;设立“文明师生之星”等奖项,表彰在品德、学业、创新等方面表现突出的师生,以身边榜样激发群体向上动力。同时,鼓励师生参与精神文化的讨论与构建,使文化理念真正成为师生的共识与自觉行动。
二、物质文化:打造育人空间,浸润人文气息
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皆是无声的教育者。在物质文化建设中,既要注重功能性,也要融入美学与文化元素。可以将校园建筑整体命名,可以对外墙设计统一风格。走廊、墙壁等内部环境的布置,可以张贴悬挂革命领袖、英雄人物、劳动模范、科学家等杰出人物的画像和名言,可以张贴体现家乡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图片与文字,展示办学特色等。可打造主题文化区域,如以“科技之光”“人文之源”为主题,设置互动装置与雕塑等,激发学生探索兴趣;将图书馆、实验室等功能区进行特色化改造,营造沉浸式学习氛围。此外,利用校园角落打造“文化微景观”,如诗词小径、植物科普角,让学生在日常行走中感受文化熏陶。各类功能室的布置,要规范、整洁、有序、美观,教室正前方黑板上方要有规范尺寸的国旗标识。校园橱窗的布置,可以宣传办学成果、师生风采、法治安全、文明礼仪以及其他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内容,并定期更换。同时,注重环保理念的融入,通过雨水花园、太阳能设施等设计,传递可持续发展价值观。
三、制度文化:完善管理体系,保障文化落地
科学的制度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力支撑。学校需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将文化理念转化为具体规则。在教学管理上,渗透人文元素,鼓励教师创新教学与团队互动;在学生管理中,制定体现尊重与包容的行为规范,通过学生自治委员会、家委会等形式,让学生、家长参与制度制定与监督。同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除学业成绩外,将社会实践、艺术修养、志愿服务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通过制度的引导与约束,让文化建设有章可循、行稳致远。
四、行为文化:丰富实践活动,激活文化活力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实践。学校应开展多样化的活动,让师生在参与中传承与创新文化。在传统节日举办“文化体验周”,如中秋诗词大会、端午香囊制作,增强文化认同感;组织“校园文化节”,涵盖科技展览、戏剧表演、创意市集等,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此外,鼓励社团自主策划特色活动,如环保社团发起“校园零废弃行动”、历史社团举办“文物修复工作坊”,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同时,加强校际文化交流、研讨研学活动,拓宽师生文化视野,培养开放包容的胸怀。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全体师生的共同参与,也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发展。以内在的力量激励师生,以独特的氛围影响学生。每一所学校都有它的性格和精神,丰富深刻的内涵才能凸显不同的品牌。唯有让精神文化深入人心、物质文化润物无声、制度文化保驾护航、行为文化生动鲜活,才能构建出有温度、有深度、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让校园真正成为滋养心灵、启迪智慧、成就梦想的沃土。
作者介绍:
龙晓洲,男,生于1978年10月,中共党员,陕西凤翔人,2002年毕业于渭南师范学院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学历。先后在陈仓区初高中任教,并从事教育教学及
行政管理工作,多次获省、市、区级论文奖项。荣获区级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全市教育管理先进工作者等。现任区政府专职督学、区级督学、市级督导专家,省教育厅职成教育专家库首批入库专家、陈仓区东关街道教育党总支书记、教育专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