茄子大王的助农故事
文/于德宽
在辽宁台安广袤的黑土地上,年过七旬的宋玉深名号响当当,乡邻们都叫他“茄子大王”。半个多世纪里,他的双手始终沾着泥土,身影常现于大棚湿热的雾气中,用最朴素的坚持与最鲜活的科技,在田垄间写下了一段“让茄子早结果、让乡亲多增收”的助农故事
1986年的台安,早春寒风仍带着凛冽。彼时的保护地种植,对当地农民而言是本“天书”——没人懂如何让土地在寒冬发热,更没人敢想,能让六月成熟的茄子,提前挂上枝头。
宋玉深偏要啃这块“硬骨头”。每天天不亮,他就钻进自家简陋的土坯大棚,棚膜结着薄霜,他呵着白气蹲在茄畦边,像照料孩子般观察幼苗。温度低了,就用秸秆堆升温;光照不足,就反复调整棚膜角度;水肥配比没经验,就把地块分小块试种,记录本写满好几本,手上老茧磨破一层又一层。
乡邻见了常劝:“老宋,咱祖祖辈辈种露天菜,你把茄子挪进棚,不是白费力气吗?”他只笑笑摇头,转身再进大棚——那方寸天地里,藏着他与土地“较劲”的执着,更藏着打破旧俗的勇气。
终于在四月中旬的清晨,第一茬茄子顶着晨露垂在枝桠间,紫莹莹的果皮裹着新生光泽。宋玉深望着这抹“违时”的绿,眼眶悄悄红了。这不仅是茄子挣脱农时的突破,更是科技叩开台安传统农耕边界的第一声回响。
当他把带着棚内暖意的早熟茄子推到集市,摊位瞬间被好奇与惊喜围满。“四月就有茄子?”“比六月的还鲜灵!”赞叹声里,宋玉深成了台安保护地种植的“开荒人”,也成了乡亲心中最接地气的“乡土专家”——他用一筐茄子证明,“祖祖辈辈的规矩”并非不可逾越。
此后,越来越多农民跟着他钻大棚、学控温。台安黑土地上,第一次飘起科技务农的新风。这风里藏着道理:土地从不是守旧的容器,只要人力带着巧思俯身,它便会打破季节桎梏,结出超出预期的答案。
时光流转到1996年,宋玉深多了个新身份——科技副镇长,分管高力房镇、桓洞镇的农业技术推广。从自家小棚走到万亩田野,他的目标更明确:让保护地种植像春草漫延,让更多农民靠茄子鼓起钱袋子。
刚上任时,不少农民犯嘀咕:“科技副镇长不就是说空话的闲职?”宋玉深不辩解,只揣着“茄子经”扎在田埂上。他不爱开大会,更爱钻进农民大棚唠家常:“你家茄子叶黄,是夜间温度不够”“防治病虫害得抓准时机”。他把多年经验凝练成“水、肥、温、光、气”五个字,没有晦涩术语,全是实在话,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
为让大家信服,他想出“三步走”:第一步摸需求,用一个月走遍两镇所有村,记下土壤条件与种植习惯,摸清农民“想多赚钱”的盼头;第二步传技术,在各村设“示范棚”,手把手教控温、防病害,还帮着算成本收益;第三步树典型,在高力房镇黄金村挑了五户敢尝试的农民,重点指导种早熟茄子。
那年正月十五,年味未散,黄金村方老汉就钻进大棚,小心翼翼摘下第一茬茄子,装满一编织袋拉到北镇市场,出手就卖了两百多元。要知道,当时普通农户种一茬陆地菜,忙活大半年也未必能挣这么多。
“老宋镇长的法子,能让土地生金!”李老汉攥着钱的手都在抖,这话像长了翅膀,飞遍周边村落。风传信、地回应,第二年高力房镇三个村齐刷刷种起保护地茄子;第三年,二十个村的田野里,连片绿棚如浪,茄叶翻着油亮的光;后来周边乡镇都来取经,桓洞镇紫长茄更凭着好品相、绵密口感,成了北镇市场“硬通货”,经销商早早在地头排队等收菜。
一袋茄子点亮一户希望,一片茄田唤醒一方潜力。宋玉深用实在成果证明:把科技种子撒进泥土,就能让“靠天吃饭”的老日子,长出“靠技增收”的新光景。
如今的台安,十万亩保护地像缀满生机的绿毯,顺着辽河平原肌理铺展,风拂棚膜便漾起碧浪。而宋玉深的脚印,早已与这片土地的脉络交织——从村头改写历史的示范棚,到镇里连片成海的千亩茄田,再到县里为民谋利的蔬菜办,他的身影始终追着蔬菜长势走,像一株扎根土地的老茄秧,把岁月悄悄融进每一寸田垄的丰收里。
退休后,宋玉深没选清闲,反而带着对土地的牵挂,一头扎进种苗筛选事业。“种苗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芯片不优,再好耕耘也难有好收成。”他常说这话,藏着对农民的体谅,更藏着对农业发展的远见。
台安先仹农业的六栋智能温室,成了他退休后的新“战场”。上千个茄子、辣椒、西红柿品种在此“同台竞技”,每株幼苗都带着生长渴望,等待被选去更广阔的田野。对宋玉深而言,这不是简单培育,而是为土地选“最佳搭档”,为农民筛“增收希望”。
每天清晨天刚泛白,他就出现在温室里。老花镜架在鼻梁,手里记录本写满字迹,他俯下身与幼苗“对话”:指尖量株高、目光审叶片抗病性、逐株数结果量,甚至轻咬果实尝甜度,这是他判断品种优劣的“最后标准”。“得把最抗病、最高产、口感最好的‘尖子生’选出来,送到农民手里才放心。”他笑着说,语气里的认真,比温室阳光更炽热。
温室中,智能温控系统调着昼夜温差,水肥一体化装置像“营养师”精准输送养分;而宋玉深几十年的经验,早已沉淀成最贴农情的“活算法”——哪类品种耐沙土贫瘠、哪类扛北方低温、哪类雨季少生病,他不用查数据,凭观察与手感就能写下“种植指南”。
如今这片育苗基地,每年培育两千万株优质菜苗,不仅让“台安绿茄”亩产翻几番,还把希望辐射到辽中、盘锦、锦州。农民们说:“宋老选的苗,咱种着心里有底!”基地培育的“天琦番茄”“绿腚小番茄”,更凭着甜润口感成了超市“明星产品”,消费者咬下时,甜汁顺嘴角流淌,心里也漾着满足的甜。
这便是宋玉深的选择:退休不远离土地,反而在细微种苗里延续与泥土的约定。他用行动证明,真正的热爱从不会因年龄褪色,当科技巧思遇上经验沉淀,便能在土地上种出更多希望,让每一株幼苗,都成为农民增收的“定心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