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时空的追寻: 烈士后代千里寻父的深情序章
文图/韩广华 侯松平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毅然奔赴战场,将生命永远定格在岁月烽火的战场上。他们的牺牲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安宁,而他们的家人却常常承受着骨肉分离的思念与牵挂。对于烈士后代而言,寻找父亲的足迹,安放父亲的英魂,成为了一场跨越五十多年的漫长旅程,这份追寻,不仅是对亲人的深切呼唤,更是对充满先烈精神的传承与铭记。
2025年8月12日,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慈善总会”沂蒙 女雷锋”爱心志愿团团长李小鲁、临沂电视台独立制片人、融媒网主编侯松平、山东金佰利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画家王传现、“沂蒙女雷锋”爱心大使、著名书法家田华、半朵花中文网文化研究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韩广华、爱心人士赵恒树专程到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大于村抗美援朝王友明烈士家庭展览馆,聆听烈士后代王永生讲述那些感人至深的寻父故事,感受烈士后代心中那份沉甸甸的爱与责任。
在采访抗美援朝烈士王友明的遗属王永生时,王永生流着泪说:“关于我父亲少年时代的故事,都是我母亲讲给我听的,后来我父亲参加抗美援朝牺牲几十年后,千里寻父”的故事在我脑海里刻骨铭心。
王永生说,我的父亲叫王友明,1925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镇大于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十二三岁时,就跟着我的爷爷在地主家干活。由于他勤劳吃苦,从小就练就了一副好身体。
1944年,19岁的王友明,看到共产党领导人民军队一心一意为百姓造福,他虽已为父,但报国的决心从未改变,他瞒着家人报名参军,被家里人发现后,劝阻他不再参军,最后留在家里当起了民兵。
1945年全国抗战胜利后,王友明怀着对和平的喜悦,憧憬着未来幸福更美好的生活。可是,国民党反动派又发动了内战。1947年1月30日,国民党军飞机轰炸费城,造成居民死亡77人,伤24人。1947年7月1日,华东野战军包围了费城,激战7昼夜,歼守敌国民党军三十八旅,毙伤浮敌旅长翟紫封以下5200多人。在这次战役中,王友明没上战场。他和沂蒙乡亲们一样,成为一名支前民工,推着他的独轮车,为前线的部队送军粮。
1948年12月,淮海战役打响了,王友明不顾家人的阻止,报名参军,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8兵团224团战士。
王友明的母亲和妻子带着孩子们为他参军送行。母亲说:”友明啊,既然咱上了战场,咱就不当逃兵。”妻子流着泪说:”你放心,家里有我!”……王友明说:”等胜利了,我就回来了。”王友明带着父母的嘱托,妻子的叮嘱,告别家乡,带着心中的信仰,踏上了新的征程。
王友明参军后,随华东野战军南下,参加了淮海战役,因作战勇敢屡立战功。1952年9月10日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74师221团第一机枪连,并任连长。23岁的王友明,随军跨过鸭绿江,奔赴朝鲜战场。王友明在战场上偶尔会给家里人写信,说每一次仗打得很顺利,让一家老小放心。1953年7月19日在抗美援朝反击战,第三阶段金城战役中,胸部负重伤壮烈牺牲。1953年11月,王家突然接到了政府发放的烈士证书,王家老小悲痛欲绝。说着,王永生眼里又噙满了泪花。王友明牺牲后,王永生千里寻父成了他几十年来梦寐以求的心愿。
2010年10月15日,王永生经过媒体的帮助,与郑州老战士之家创办人张爱兰取得联系,有幸参加了第三批老战士和后代赴朝扫墓访问团,到朝鲜祭拜父亲。王永生和扫墓团成员高唱战歌跨过鸭绿江。王永生与扫墓团来到朝鲜桧仓志愿团烈士陵园,扫墓团受到了桧仓郡领导的热情招待。王永生悲痛万分向烈士墓碑表达着后代的敬仰之情,看到牺牲的烈士墓,他想到了自己50多年未曾见面的父亲痛不欲生,王永生向毛岸英烈士敬献了花蓝深表哀悼。王永生来到松岳山无名烈士陵园,在一烈士墓碑前叩首痛哭、长跪不起。王永生用双手一个劲的挖土,挖得手指都流出了鲜血,王永生压抑了几十年的思父之情,怜母之意,在这一刻,情绪突然爆发了:”爸爸,您躺在异国他乡,太孤独了,您千万别怪孩儿,孩儿早想来看您,但这儿不是中国,不是随便想来就来得呀,爸爸,孩儿不孝,只能多给您嗑几个头。”王永生跪在墓碑前,一个接一个的磕头。他说:”爸爸,自从您参军后,妈妈守了57年的寡,吃了那么多的苦,受了那么多的累!爸爸,跟俺回家吧,妈妈还在家里等着您呢……于是,王永生便在无名烈士的墓碑前挖了些黄土带回了家。当王永生把带回的黄土让母亲看时,他的母亲便把黄土紧紧地贴在胸口便嚎啕大哭起来,母亲边哭边说:”我等你等了50多年了,今天你终于回家和我们团聚了。”
在采访时,王永生说,母亲最大的心愿就是和父亲合葬,他这个当儿子的,一定想方设法满足母亲的心愿。“我知道迁回父亲的遗骨很困难,哪怕能在他的墓前捧回一捧土,也算圆了母亲的合葬梦。”王永生含着泪告诉我们说。
王永生说,父亲牺牲后,很多人劝母亲改嫁,但被母亲坚决地拒绝了。一个人承担起了整个家庭的重担,含辛茹苦地劳作,给我的爷爷、奶奶养老送终,把我和姐姐抚养成人。母亲常对我说,如果与父亲合不了葬,她死不暝目。
为了缅怀先烈遗志,传承红色基因 ,更好地崇敬父辈的报国之情,在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下,王永生创办了王友明烈士事迹家庭展览馆。不仅是纪念奶奶、父亲、母亲,更是给孙子留下一种精神一一永远跟党走、听党话、知党情、报党恩,让来参观的人能牢记“岁月从未静好,因有人替他们负重前行。”
随行前去采访的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慈善总会“沂蒙女雷锋”爱心志愿服务团团长李小鲁说:“听了王永生讲述千里寻父的故事,对我触动很大,今天缅怀先烈,是为了更好地前行,传承红色基因,是为了开创更美好的未来,让我们以先烈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色彩,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
山东金佰利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画家王传现,为了缅怀对王友明烈士的敬仰之情,将精心绘制的国画牡丹赠给王永生,并合影留念。兰山区慈善总会”沂蒙女雷锋“ 爱心志愿服务团爱心大使、著名书法家田华表示,“从革命战争年代的枪林弹雨到和平建设时代的无私奉献,先烈们的精神始终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实际行动对先烈的承诺。”
山河已无恙,英雄可归矣。王永生带着母亲及家人的嘱托,历经几十年的风雨,终于在朝鲜松岳山无名烈士墓碑前挖了些黄土捧回故乡,实现了母亲及家人多年来的思念与牵挂的心愿。如今王友明烈士的画像、政府追认王友明烈士的有关证明、王永生千里寻父感人至深的有关资料等,在王友明烈士家庭展览馆一并展出。英烈的精神已融入沂蒙大地的血脉,成为沂蒙精神传承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