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水芦苇似田蚕
路边
每当我看见粽箬上市,就会想起曾经见过的湖滩芦海,湖滩芦海已消失多年,但在我记忆深处是那样的清晰而挥之不去,譬如夕阳西下,记忆中仿佛就有大唐才子司空曙正从芦海走来:“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其情其景,颇为豪气壮观。面对浅水迎风婀娜摇曳的芦苇,商周之人更是浪漫情浓,“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佳人,在水一方。”
粽箬是指包粽子的植物叶,这个“箬”本来单指箬(ruò)竹的叶子,箬竹为禾本科观赏竹,一般高一到两米,叶子宽大,可制作雨衣和斗笠等。箬竹苏南极少,但我们有同样宽大的芦苇叶,芦苇叶包粽子,煮出来的口感别样风味,这叫因地制宜别有洞天。芦苇是一种水湿生高大禾草,广泛生长于世界各地江河湖泽边,在土壤湿润的湖滩地区特别容易聚群成林,浩浩荡荡称湖滩芦海。
我们宜兴地属荡湖平原,东有太湖,西有滆湖,均烟波浩渺,其他涧潭泽荡不计其数。据《宜兴县志》记载,仅太湖滆湖沿岸14个乡115个村生长的芦苇,就有十几万亩。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统计,实际上在过去还远远不止。我挖过一口井,六七米下居然还挖出了芦苇根,说明我们这里曾经遍地皆是。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看着这一望无际的芦苇,自然不能让它自生自灭。要让它像田里的稻米和桑园的蚕茧一样,成为我们的衣食财富。事实上我们的祖辈早就这么做了,据《重刊宜兴县旧志》第三卷显示,过去赋税还有“岁征芦课银数”一项呢。芦产品很多,譬如用芦穗扎笤帚芦絮做枕头,芦笋可以吃,芦根还是中药。芦杆可以做笛子,破开来可以编织雨帽。不过这些对于湖滩芦海来说,就像采叶包粽子一样,都是小节目。芦苇最大消费是编织芦席和芦帘,用于盖房子和铺床隔壁。
江南鱼米之乡经济条件好,红砖碧瓦不少。但穷人家住的还是土墙草屋,屋顶稻草下就用芦帘或芦席,内壁也用它,包括铺床,因为价廉物美。特别是鸦片战争以后,宜兴人民也跌入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苦难深渊,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不错了。解放后政府把地主霸占的芦滩分给了农民,广大棚户为改善居住条件翻建新房,共和国工业建设起造简易厂房以及搭建职工宿舍等,这些都大大激发了芦业生产。只是在进入人民公社后在以粮为纲政策下围湖造田,芦滩才开始大面积减少,就是这样,1966年我们宜兴的芦席和芦帘生产依然达到了65万多张和85万多条。
那时候临湖渎区人家,每到冬至后农闲,反倒是热火朝天,因为芦苇开樵了。樵就是割,用比割稻镰刀大得多的樵芦镰刀割。割芦苇就是跑到芦滩上把芦齐根割下捆好挑回来,这个工作滆湖人要比太湖人辛苦。冬季西风多,太湖湖滩因处于上风较干燥,太湖人可以穿着岸鞋劳动。滆湖湖滩因处于下风,芦根部分还在水下,割起来困难,而且走路看不清水下情况,割剩的芦根容易戳伤脚,所以滆湖人樵芦要穿靴子。过去没有橡胶靴,就是有也顶不住芦尖头戳。芦靴是木制的,也就是象桶一样用一爿爿木片箍起来。形状却和矿靴一样,也有半靴深靴两种,现在周王庙民俗文物馆就有收藏。穿芦靴劳动肯定麻烦,但脚到底是被保护了。
樵回来的芦要清理,滆湖绵芦没有杂芦,理芦就轻巧些,只要去除叶和壳就行。太湖绵芦夹杂着红芦,红芦像芦不是芦,叶子更像高粱叶,也不能包粽子,红芦又称杂芦,实心不能破篾,所以要一一剔除。理芦后的第二步工作是断芦,也就是根据编织需要长短用铡刀把芦断开,譬如做长六尺宽三尺的芦席,经纬到头都要回卷,经料和纬料就要断六尺五和三尺五。第三是勷(xiāng)芦,用一块可以抓在手里的木头,面上抠一条和芦苇差不多直径的半圆形凹槽,中间埋有刀片,操作时一手拿勷木,一手把芦放在凹槽里拖过来,这样芦管下端就被划开了。第四是压芦,压芦就是把勷好的芦铺在谷场上,然后拉着光面碌碡滚压。那时碌碡不装轴承,拉起来很费力,而且芦要压好几遍才行。第四步是捶芦,捶芦就是把勷好的管芦剥开摊成片,一边剥一边用芦杵捶打,芦杵与汰洗衣服用的棒杵差不多,但只有一尺长。把捶好的芦成打捆扎收好,第六步就可以织芦席了,芦席织好后每五张为一件堆起来,等积累了一定数量就送到市场上去。如果是编芦帘就不用勷芦压芦了,编芦帘也不用红芦,虽然它结实,但容易蛀,芦帘规格一般为长八尺宽五尺半。
那时家家压芦户户织席,谷场上男呼女应人声杂,鸡飞狗逐小孩闹。洋溪和渎许炳坤老人说,做芦帘芦席是辛苦的,但也是快活的,当年一个冬季我家能挣三四百元,抵上生产队里全年一个正劳力了,还赚了烧柴。所以割资本主义尾巴时期我都照样做,后来三个儿子上大学,大部分费用就是靠我做芦席攒下的。
上世纪末,随着新型厂房的高规格上档次,简易厂房也用上了石棉瓦、玻璃钢瓦和彩钢板瓦。居民住宅更是普及商品楼用上了平板瓦,芦帘芦席终于退出建材市场。只有芦叶,我们还叫它粽箬,一年一度依然准时和我们相会。只是如今的芦滩,再也没有海的规模了。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