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边
我们说伟人,不是说他担任了多大的官职,而是说他对时代有推动影响。譬如宜兴有个周家楣,同治年间担任过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大约就是外交部长,有些政绩。但提到国家层面上,就讲不上了。包世臣、周济、魏源这些人,官职不大,却是伟人。
早在青少年时代,周济便有经世抱负。所以生在江南水乡的他,能像乡贤卢象升一样学骑射,习兵法。周济家族支的开谱祖是傅八公,明初追随朱元璋、汤和征战有功,获封世袭三品指挥使。再往上是老祖宗周处,更是创建了“忠勇奋发舍生取义”的宜兴地方精神,这是周济心目中的英雄,但周济家却是往上数代都没出过闻达的人。周济于嘉庆十年考中进士,本可当知县,家人说他脾气急躁,请改教职,这样他做了淮安府教授。但教职不是他的志向,所以是在家人催促下才到任的。嘉庆二十一年,湖广总督孙玉庭调任两江,舟过扬州,闻名邀见周济,纵谈兵事,极为见赏。孙玉庭说:“君将才也,承平无所试,可姑试诸两淮私枭乎?”周济欣然而受。不几年,淮北久治不愈的私盐贩卖在他的威名下绝迹。
在这之前,周济耗费数年功夫,写出了《词辨》,系统提出了自己的诗词学观点,从而使常州词派久誉天下。这之后,周济又闭门数年,写出了《晋略》。这是部中国历史学上,特别是晋史学上划时代的著作,曾深受曾国藩的推荐,光绪十年被采入国史馆。台湾学者陈铭璿说:“《晋略》现已列入国学基本丛书,只是未能像柯劭文的《新元史》一样同列正史,实在惋惜。”《晋略》成书中,深受著名政治家包世臣关注,并且写了二千六百多字的《与周保绪论“晋略”书》批阅文,说《晋略》“文采灿然,义例辨晢,虚怀果力”。魏源则说:“以寓平生经史之学借史事发挥之,遐识渺虑,笔力过人。”
此外,周济还写了两部语言学著作,一部是二十万字的《说文字系》,一部是仅探源释文就近百万字的《说文韵原》。前者按汉字偏旁部首分类统述,对字的本义、引申义、转注义等进行探求。后者按汉字读音分类表述,对字的音韵及其变化进行探求。可惜两书散失于随后的太平天国运动战乱,只存个“序言”。不然,也肯定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的里程碑著作。周济门人冯元耀说:“今‘序’存书亡,徒深向往。”
周济几乎是全才,涉足什么都可以有建树。武术能持丈八矛挥霍如飞,舞得满场风雨。书法能狂草淋漓。绘画能磨墨数斗,放笔山水数丈,云垂海立,看得人毛发皆立。唱歌能自填乐府,倚声度曲,悲歌慷慨。他自编自导的舞台剧,引得上千人争看。可惜《海燕记》等剧本一部也没能流传下来。
关注时政和民生,一直是周济人生的主题,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在稽查私盐贩卖时,能关注盐业管理上的腐败和盐工的辛劳,并向上级提交《盐法议》和《淮盐问答》等文章申述观点。后来也是因为当局不理其本,单讲缉私,于是辞职而去。他的诗文《泽农谣》,一面诉说了农民的重负:“此田亩租十六斗,斛加一斗恣主量。年年自送上仓去,从无蠲减优灾荒。”一面又责问“今世司空竟何职,坐令士旷粟米贵。”这样的话,上司很不爱听,周济自己也感叹过,因为刚直,仕途上丧失了许多发展机会。
周济在做了一年多的教授后,因耿去职,后在宝山知县田钧处当幕僚,协助田钧处理海防事务。五年后,田钧因丁忧去职,寓居苏州,贫病交加。这时的周济非但没有弃他而去,还亲为主药。当得知官府因田钧海防超支追究责任时,周济即拿出自己仅有的五十亩地和十余间屋卖了为其平账。这不是一般幕僚能做到的,这是周济生活中的伟大人品。
赵尔巽《清史稿》说:“当是时,数吴中士有裨世用者,必首及世臣、济两人。”魏源《荆溪周君保绪传》说,周济死后第二年,鸦片战争爆发,朝廷诏求奇才之士以撑大厦,而“欲如君(周济)者海内不可复得。”

作者简介:
路边,实名朱再平,江苏宜兴人,1959年生。20世纪80年代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学历。喜好文字,著作有小说集《陶女》、散文集《烟雨龙窑》、音韵集《现代汉语通用韵纂》。主编本有《悠悠岭下》《周济诗词集》《周济遗集》《宜兴武术》《阳羡风物》《红塔记忆》等。现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