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创建根据地困难很多,首先是群众对抗日游击队还不理解,因为当时大家穿的是便衣,而且枪支不多,人员也不整齐,所以对游击队态度冷淡,甚至吃饭也成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张耀南同志出面召集各阶层人士开会进行宣传教育,各村群众和一些士绅名流看到张耀南也是军队的领导,逐渐改变了看法。由消极观望转为积极支援,不少爱国青年和耀南同志的学生也从四面八方纷纷赶来报名参军。部队初到大峰山地区,群众有误解,粮食和物资无来源,并且处在敌重兵占据的省会济南近郊,坚持斗争困难重重。当时,摆在他们面前有两条路:一是离开大峰山参加八路军;二是在大峰山就地坚持斗争。
为此,张耀南与汪毅商定,由汪毅到聊城向中共山东省委代表张霖之汇报。张霖之指示,一定要坚持在大峰山创建根据地。粮食问题由张耀南同志出借条向各村去借,孟琴轩同志也利用关系积极筹集,抗日游击队的影响逐渐扩大,吃饭等问题得到解决,正式站稳了脚跟。
不久,大峰山抗日队伍被编为山东省第六区游击司令部第十支队独立营。汪毅任营长,李文甫任政委,冯乐进任政治部主任,张耀南任营部副官。
为扩大队伍,汪毅委任张耀南兼任第四连连长,直接负责组织一个连,并派共产党员杜镜秋任连指导员。张耀南在长清执教十余年,学生众多,被誉为有“弟子三千”,利用他的社会影响,与各界广泛联系,经过两三个月的时间,发展了100余人,并搜集到一挺机枪,组建了1个连队。
此时,张耀南同志又受命新扩建一个连﹣﹣独立营第四连,他兼任连长,他的学生杜镜秋(共产党员)为指导员。不到几个月即发展到100多人,80多支枪。
1938年8月,十支队的主力、机枪营营长刘致远同志带机枪营到大峰山活动。为了扩大主力,更有力地打击敌人,鲁西区党委(书记张霖之)决定,把大峰山独立营和十支队机枪营合编为十支队二团,刘致远同志为团长,张耀南同志为副团长。张耀南同志认真地做好战士的思想动员工作,完成了改编任务。刘致远同志根据中央创建根据地、建立新政权的指示,认为张耀南同志在地方上威望高,号召力强,做地方工作有利,便建议领导批准张耀南同志到地方上工作。同年10月,张耀南同志离开部队回到地方。同时,建立了长清县抗日动员委员会,张耀南同志任主任,吴力践、崔健、周海舟、孟可铭为委员。长清抗日动员委员会成立后,在深入发动群众,建立工、农、青、妇、群众组织,团结各界人士参加抗日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为建立抗日民主政府打下了基础,直到1939年夏季,县、区各级抗日民主政权相继建立起来。
1939年初,八路军一﹣五师以陈光、罗荣桓同志为首的东进支队路过泰西,传达了党中央关于武装斗争、党的建设、统一战线等指示,提出了建立泰西抗日根据地的任务,为进一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建设根据地指明了方向。就在这时候,吴力践、孟可铭同志介绍张耀南同志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心情非常激动,认为自己终于以革命的实际行动取得了党的信任,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是自己的莫大光荣。他感慨地说:"我离开曲阜师范以后十多年的奔波,就是要求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民富国强的新中国,但是由于没有正确的方向,一再碰壁,现在终于找到了党指引的正确道路,工作有了依靠。作为共产党员,我是一个新兵,一定要好好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从此,张耀南同志动员自己的兄弟、妻子、儿女以及一些亲戚先后参加了革命,奔赴抗日第一线。在抗日战争中,他的侄子张刚、外甥王兴尧、亲戚张仁卿、张文卿等五人,为国家献出了生命。同时,他把自己的全部房产、土地捐献给了国家,他为党和人民奋斗了一生。
"1956年他在回顾这段历史的时候写道:"当时在激动的情绪下,我决定把1939年1月30日这一天,作为自己入党纪念日,永远不忘。"历史证明,张耀南同志实践了自己的诺言。他一生为革命,忠心耿耿,兢兢业业,谦虚谨慎,艰苦朴素,从不计较名誉地位和个人得失,尽管一生道路坎坷,但他始终任劳任怨,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为革命事业倾注了自己毕生的心血和精力。(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