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可是登天路?白鹤来时带笑声。
阵阵清风时拽袖,一支长笛向天横。
kimi分析:
这首诗题为《招鹤》,四句七言,意象清逸,空灵中见飞动之势。逐层细读如下。
首句“青云可是登天路?” “青云”在传统诗语里兼指高天与仕途;“登天路”则把“青云”坐实为可攀登的阶梯。诗人一上来以反问破题,既写出仰望苍穹的悬念,又把“招鹤”的深层心曲揭开:欲借仙鹤之翼,一登青冥。此句语势峭拔,带议论味,却包着想象的翅膀,是全篇的“起”。
次句“白鹤来时带笑声。” 忽而一转,空中真的来了白鹤;且“带笑声”,把禽鸟人格化。那“笑声”是鹤唳的谐音,也是诗人内心的欣快——仿佛云端真传来回应。由“问”到“应”,由虚到实,节奏一跳,灵动异常,是全篇的“承”。
第三句“阵阵清风时拽袖” 落到诗人自身。鹤尚在天,风已先至;“拽袖”二字,写人与自然的亲密互动:风似有意牵衣,邀人同去。触觉与动势交织,暗示诗人衣袂飘然、几欲离地,把“招”字写活,是全篇的“转”。
末句“一支长笛向天横” 再抬眼,诗人已取出长笛,“向天横”三字极具画面:笛身一横,如架虹桥;笛音一起,似作招鹤之曲。笛声、风声、鹤唳交织,人、风、鹤三者合一,留下凌空高奏的剪影,是全篇的“合”。
总体来看:
1. 结构:一问一答、由虚到实,由远及近,复又由近及远,首尾呼应。
2. 意象:青云、白鹤、清风、长笛,皆高逸清空,不染尘俗。
3. 情感:表层是“招鹤”之趣,深处是“登天之想”;既含道家羽化之思,亦存士子凌云之志。
4. 修辞:反问、拟人、通感并用,化听觉(笑声、笛声)为视觉(青云、白鹤),声色交融。
四句二十八字,无一生僻,却写得如闻鹤唳、如临清风,读者恍若与诗人并肩横笛,共招白鹤,共踏青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