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黄岛
杨善兴
黄岛,应该说是我的故地。1975年元旦的前一天,我们不同地方的几百名新兵,一齐拥进了山东省军区独立一师步兵一团的军营,就是位于胶南县灵山卫公社的扒山营房。那时的黄岛,还仅仅是胶南县的一个人民公社。1976年毛主席逝世,因要写大字标语悼念毛主席买不到纸张,我便去相对偏僻的黄岛公社所在地购买,那时的黄岛公社所在地上潮后就会被海水包围,人进不去,也出不来,退潮后才显露出一条石头铺的路来。所谓的黄岛人民公社就是建在,山坡上的两排平房。四十多年过去了,真可谓是沧海桑田,地覆天翻。昔日的黄岛人民公社已成了包括胶南县全境的行政区,胶南县城却成了黄岛区的一个街道办事处。
四十多年过去了,原来那些高低不平的地瓜地,建起了一排排的高楼大厦;昔日的农村社员大多都告别了低矮的的民房,搬进了健康、舒适、干净的住宅楼。原来从安子码头到胶南县城的砂石路已变成了八车道的滨海大道。原来来来往往的小独轮推车变成了川流不息的汽车洪流。同时,也让自以为是半个胶南人的我,成了实实在在的的陌生人。
珠山有缘
黄岛区内有大小两座珠山,小珠山在胶南县城东,大珠山在胶南县城南,小珠山的主峰海拔高度为724.9米,大珠山的主峰海拔高度为486.4米,当地故有“大珠山不大,小珠山不小”之说。既然不大的珠山被称之为大珠山,而不小的珠山被称之为小珠山,想必一定是有其原因吧!
果不其然,经我“百度”查询,大珠山总面积约为65平方公里,而小珠山总面积只有35平方公里。原来古人是以占地面积而不是高低定的大小呀!
哈哈,不知道这算不算我的研究发现,能不能报个“成果”。
小珠山
我们驻防的扒山营房,在小珠山的东侧,而我们师部驻防的薛家庄营房则在小珠山西侧,如果去师部办事,务必要绕小珠山一个半圈。
1976年春,我们连在师部配合其他部队打战术训练,我回营部“报实力”,薛家庄营房的杨树叶子已经哗哗作响了,而扒山营房的杨树才刚刚抽芽,这应该是小珠山的使然吧,真是十里不同天啊!
小珠山峰峦叠嶂,山高陡峭。那时的气候温度还没有现在这么高,3、4月份的小珠山山顶上,还覆盖着白白的雪。
1975年初冬,我们还在新兵连训练时,就参加了灵山卫公社组织的在小珠山下修大寨田的冬季会战活动。会战工地上可以说是红旗招展,人海如潮;号子声、喇叭声、此起彼伏,好不热闹。休息时,胶南县灵山卫公社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还给我们献上了他们编排的精彩的文艺节目。
有点激动的我也不甘寂寞,为了鼓舞大家的干劲和热情,现场诌了一首小诗,在团部宣传股的大喇叭里播放了两遍,一时间,自豪感满满于胸。
小珠山下艳阳天,
人喊马叫闹天翻。
过去正是冰雪时,
今年寒流不下山。
小珠山下艳阳天,
军民同修“大寨田”,
汗水化开千丈冰,
热血驱走万里寒。
小珠山下艳阳天,
军民协手谱新篇。
层层梯田叠似浪,
片片台地列如盘
小珠山下艳阳天,
军民团结坚如山。
共同开劈新天地,
幸福生活万万年。
大珠山
1977年春,我所在的陆军部队一个营,集体转为了海军工程兵;移防至大珠山下的“1204工程”所在地,即现在的“古镇口航母基地”。在小珠山下走出来,又一下子投入了大珠山的怀抱。当时胶南县有公共汽车去“1204工地”,一天一趟,从大珠山西侧进,在大珠山东侧回,整整绕一个大圈,让我们能够从四个不同方向观赏到大珠山的美丽风姿。
那时的大珠山,草木稀疏,山石裸露。满山光秃秃的花岗岩巨石节理分明,千姿百态,煞是好看。
在我们“1204工地”范围之内最高的山峰当数帽子峰了。帽子峰不负胜名,圆圆的真有些像一顶高帽子,虽然不怎么险峻,但爬上去也非易事。当地人说,三国时期的谋士许庶晚年曾在此修行,过去山顶曾建有许庶庙,文革时期被破“四旧”的红卫兵拆除。我曾两次登临山顶,残砖烂瓦依稀可见。令人难以理解的是,那时我们正值盛年,爬上山顶还气喘吁吁,许庶“退休”后已非壮年,干嘛要爬这么高的山顶去修行呀!
现在的大小珠山都已今非昔比,大变了模样,可以说是草木茂盛,鸟语花香,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并分别成了游览胜地。当地政府修建了登山的台阶和景点,并点缀了一些建筑小品和雕塑,真可谓美不胜收。但我总觉得似乎还缺点什么,细细想来,好像是缺少些文化层面的东西。相信不久的将来,随着时间的沉淀,会有所改善和提高。
大海情深
我的家乡聊城,地处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大海!只是在电影和书本中看到过。走进军营后的第二天就是元旦,新兵连放了两天假,我便约了两个老乡,迫不急待的去五、六里路外的地方去看海。新兵连结束后,我被分配在驻扎在胶县洋河农场的四营机炮连。所谓的洋河农场就是洋河北岸一块紧靠海边的盐碱地。营房离海边大约有三、四里路远,海岸是几百米宽的烂泥滩。谁会想到,现在这里已经是高楼林立的青岛市“上合示范区”了。
记得是一个星期六的晚上,我们全连出动,去退潮后的烂泥滩里捉螃蟹,用手电筒照着它不跑不逃,一个多小时就捉满了两麻袋螃蟹,个头大约有核桃大小。星期天我们吃两顿饭,中间不到饭时肚子就都饿扁了;这天中午,饮事班给我们加了一顿水煮螃蟹,大家高兴极了,不但填饱了肚子还实实在在解了馋。
其实,那时这里的老百姓也还很穷,可以说温饱难继。主要口粮就是地瓜和地瓜干,玉米、高梁就算是好饭了。但“下小海”不行(“下小海”就是个人在海边捉点虾、螃蟹、蛤蜊之类的),因为那是资本主义的尾巴,被民兵小分队捉住是要被批斗的。
离海岸线几十米处有一小槐树林,当地村民下海时就把脱下的衣服放在其林中,当地有“笑山不笑海”的说法,也就是说在海里捕鱼捞虾捉螃蟹,不穿衣服是不会被人“笑话”的;在山上干活不穿衣服则是万万不行的。
记不清是铲尖村还是张小庄村了,有五、六位女青年,那时叫“回乡知识青年”,自发组织起来,利用业余时间拾粪,无偿的给生产队地里的庄稼施肥,不要任何报酬。她们的先进事迹深深感动了我,我打算写一篇通讯文章,宣传宣传她们这种大公无私,勇于奉献的精神。由于部队移防而未能成文,遂成心中一件憾事 。
1977年转入海军工程兵后,我在“1204工地”负责营房建设工作,我的住所距海边竟不足二十米。七、八年朝夕相伴,什么波涛汹涌,惊涛骇浪,都已是家常便饭,习以为常。但这丝毫未减我对大海的热爱,而且这份热爱,随着离开大海的时间愈久愈深、与时俱增。
现在,那个我们曾经挥洒过青春和汗水的“1204工地”,已成了闻名遐迩的“古镇口航母基地”,旧地重游已不再可能。但胶州湾和灵山湾却敞开了博大的胸怀,随时欢迎我们亲近和光临。如今的胶州湾和灵山湾沿海分别建起了海水浴场和沿海公园,是黄岛区最热闹、最优美、最宜人的所在,是外地游客最爱游玩和打卡的地方。
黄岛区地理位置优越,前景美好,没有负担,没有包袱,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现在,无论从整体规划还是城市基础建设等方面都要优于原青岛市。相信不远的将来,黄岛区的发展一定能赶上或超过原青岛市。
黄岛,努力吧!你前途不可量也。

作者简介:杨善兴,字工,号老善,舐墨轩主,山东省高唐县人。高级工程师,国家注册建筑师。同时,也是文学和书画爱好者,其建筑设计作品及绘画书法作品多次在省、市级评选活动中获奖,并受到业内人士好评。其多篇建筑设计理论文章分别在国家、省级报刊上发表。文学作品和书画作品也分别在省、市级报刊及独创文学平台上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