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非遗项目“梁祝传说”代表性传承人路晓农
陈宝明
每年暮春至深秋,无数彩蝶伴随着凄婉的《梁祝》背景音乐在善卷风景区翩翩起舞,它们在古寺巨碑中穿梭,在茂林修竹中嬉戏。许多梁祝传说的古迹遗存在这里聚集,几乎每走一步都能听到一个浪漫故事。在这里,也相继催生了3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梁祝传说代表性传承人,路晓农就是其中杰出的一位。

路晓农,字叙禄,号蝶庵,1943年生于江苏宜兴,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俗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2022年被批准为无锡市非遗项目“梁祝传说”代表性传承人。
2001年,笔者因梁祝文化与路老相识,20余年交往未断。我们曾一起筹备参与宜兴市华夏梁祝文化研究会的成立,一起参加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博览会,一起赴宁波、上虞、杭州、济宁、汝南考察学习,一起探讨梁祝文化等。20多年的研究路上,我们有坎坷也有坦途,有泪水也有欢笑,有伤痛也有拼搏,有付出的艰辛更有收获的喜悦。而路老那博古通今的才华、淡泊人生的胸怀等高风亮节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民间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特种邮票纳入2003年国家邮政局发行计划后,路老作为邮政局办公室主任义不容辞走在基层第一线,认真履职尽责,冲锋在前,打好前站。他对宜兴梁祝文化研究的执着情怀和对宜兴梁祝文化的贡献更是令人钦佩,可以说他是一名宜兴梁祝文化的拓荒者、实践者和呐喊者,在中国梁祝文化学术界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2003年岁未路老退休后,凭借对梁祝文化的执著,对历史文明的敬畏,对陶都大地的情愫,坚持数十年如一日,废寝忘食,潜心钻研,孜孜不倦,笔耕不辍,为宜兴梁祝和中国梁祝鼓与呼。面对祖先留下的瑰宝,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各地梁祝遗存地的考察与寻觅之路。无论是富饶的江浙平原还是贫瘠的黄土高坡,无论是绝巘连绵的重庆铜梁还是碧海无际的青岛胶南,凡是古籍志乘有梁祝记载的地方,他必定要到一到,看一看,听一听,十多个省市留下了他蹒跚却坚定的身影。他拄着拐杖,翻高山、蹚河谷、钻窝棚、访老人、听传说、录歌谣,高度珍视各地的传说和遗存。随着对全国各地梁祝传说了解的加深,他被美丽动人的梁祝传说深深折服,思想认识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研究的角度和视域开始跳出宜兴,研究的方向从宜兴转向了全国甚至东北亚。
2014年,路老的学术著作《“梁祝”的起源与流变》横空出世,如同一声惊雷,打破了学术界的宁静。该书对历代136部(篇)梁祝史料抽丝剥茧、层层解析,得出了宜兴梁祝“记载最早、记述最丰、遗存最多、史据最足”的结论。他提出的梁祝传说“发端宜兴,首传江浙”“传播中产生宜兴、宁波、济宁三个辐射源”“传播不仅呈辐射状,而且呈折射状和回流状,并在传播中不断发展、丰富”以及“发源地也是流传地,流传地也是某个情节发源地”等论点,得到4省6地梁祝学者的认同和国家高层民俗学家的肯定。
高山是大地的突起,伟大是平凡的汇集。《“梁祝”的起源与流变》出版后,路老并未就此止步,而是继续在故纸堆中搜寻,一篇篇泛黄的史料带着霉味和蠹眼得以重见天日。在陶立璠、陶思炎、陈土有、萧放等民俗专家指导下,2021年,路老的又一部研究专著《历代梁祝史料辑存》问世。该书收录自南齐至清宣统3年的梁祝志乘、古籍、游记、诗词、碑刻等202部(篇),比2014年增加了67部(篇),成为我国梁祝研究的百科全书,其学术价值、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不言而喻。
针对学术界对梁祝史料的引用存在互相传抄、谬误多出、以讹传讹、张冠李戴的现象,路老听取专家的意见,在《历代梁祝史料辑存》的编著中,把所有史料用古籍原版影印件(碑刻用照片)刊印,并对其中关于“梁祝传说”的文字进行认真的点校、注释、解析,并对古籍史料中出现的错误和疑问也都作出相应说明,许多问题迎刃而解,从而达到了去伪存真、正本清源的目的,恢复了原始记载的本来面目。

如同《“梁祝”的起源与流变》一样,《历代梁祝史料辑存》的出版,再度引起了国内民俗文化界、民间文艺界、文化旅游界的广泛关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陶立璠说:“梁祝传说史料的整理、出版,是梁祝文化研究中的一件大事。”“文献记载告诉我们梁祝传说历史的传承路线和脉络,而口头传承则更多地体现梁祝传说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传承所引起的形式和内容的变异。进而体现梁祝传说的博大和美学魅力。”
路老所著的2部“梁祝”专著如同孪生姊妹,相得益彰,互为印证。细细品读,章章篇篇都有考据,烙上了从古到今的深刻印记,字里行间弘扬着天地正气。既有俯瞰1600多年“梁祝传说”的起源与流变,历经千年的风雨洗礼,依旧向现代人呈现原汁原味的遗址遗迹,又有细致入微的史料细节考据,把民间文学“梁祝传说”的历史事件叙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的文章,始终“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的精辟论断,坚持论从史出,从史料解读考证入手,精致紧密,谨慎考据,条分缕析,不虚饰,不回避,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九分证据不说十分。因此,他的著作得到业界人士的普遍认同,在梁祝文化领域林立的高楼大厦中屹立不倒。2023年,《历代梁祝史料辑存》入围“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学学术著作”,并获得“2023年江苏省文艺大奖、民间文艺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的殊荣。它凝结着路老太多的酸甜苦辣,倾注了他太多的心血与汗水,投注了他太多的付出和艰辛。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显示了“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优秀品格。
“梁祝传说”的世界申遗永远是路老心中的梦。他始终关注宜兴梁祝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多次深入田野采风,多次向有关方面提出宜兴梁祝传说保护、传承和利用的建议,积极参与善卷风景区解说员的培训和《祝陵村志》《梁祝传说——宜兴市未成年人传统文化课外读物》的编纂。进入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经常进校园讲述宜兴梁祝传说,为宜兴梁祝传说的传承和梁祝传说的世界申遗贡献余热。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