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与海的叙事
从牧草漫过的苍茫山岗,
到浪涛拍打的礁石岸旁,
晨露在草叶上点亮朝阳,
晚风携渔火吻过船桨。
草原用辽阔孕育坦荡,
大海以深邃收藏晴朗。
马蹄踏碎晨雾的迷茫,
船帆撑起晴空的向往,
草原的风带着花香来往,
大海的潮裹着星光远航。
每寸跋涉都刻着滚烫,
把岁月的勋章别在心房。
草原的枯荣是大地的诗行,
写尽寒来暑往的倔强。
大海的起落是天空的乐章,
唱透潮涨潮落的力量。
雄鹰掠过云端的坦荡,
海鸥追着浪尖的朝阳,
执着在辽阔里生根生长,
希望在风浪中愈发昂扬。
当风暴卷走海面的月光,
黎明仍会在浪尖绽放,
当寒霜染尽草原的枯黄,
春风仍会唤醒新的绿浪。
老骥驮着岁月走向海洋,
年轮里藏着未凉的滚烫,
生命在辽阔中反复涅槃,
每次重生都向着天光万丈。
从青草漫卷的地平线,
到浪花拥抱的蔚蓝远方,
草原用沉默诉说坚强,
大海以澎湃诠释担当。
时光在辽阔里轻轻流淌,
把勇气与热爱,
写满草原与海的漫长时光。
2025年8月18日
刘志民的《草原与海的叙事》,以辽阔的笔触编织出草原与大海的交响,在自然意象的碰撞与交融中,吟唱着生命的坚韧、执着与永恒,字里行间涌动着磅礴的力量与深邃的哲思。
全诗以空间的转换开篇——“从牧草漫过的苍茫山岗,到浪涛拍打的礁石岸旁”,迅速将草原的苍茫与大海的壮阔并置,再以“晨露点亮朝阳”“晚风吻过船桨”的细腻笔触,赋予两者灵动的生命力。“草原用辽阔孕育坦荡,大海以深邃收藏晴朗”,寥寥两句便提炼出两者的精神特质,为整首诗奠定了“刚柔相济、气象万千”的基调。
接着,诗人以“马蹄踏碎迷茫”“船帆撑起向往”的动态画面,展现草原与大海上生命的奋进姿态。“风带花香”“潮裹星光”的意象交织,让草原的清新与大海的深邃相互渗透,而“每寸跋涉都刻着滚烫,把岁月的勋章别在心房”,则将自然景观与生命体验相连,赋予“跋涉”与“岁月”以滚烫的温度,凸显了执着前行的价值。
中段进一步挖掘两者的精神内核:草原的枯荣是“大地的诗行”,写尽“寒来暑往的倔强”;大海的起落是“天空的乐章”,唱透“潮涨潮落的力量”。雄鹰与海鸥的意象,既是草原与大海的象征,更是“执着”与“希望”的化身,它们在辽阔与风浪中“生根生长”“愈发昂扬”,让自然的律动与生命的意志达成共鸣。
最动人的是对“重生”的书写:风暴卷走月光,黎明仍在浪尖绽放;寒霜染尽枯黄,春风唤醒新绿。这种“在困境中孕育新生”的力量,在“老骥驮着岁月走向海洋”的意象中达到高潮——跨越草原与大海的界限,年轮里藏着的“未凉的滚烫”,正是生命在辽阔中“反复涅槃”的见证,最终指向“天光万丈”的希望。
结尾回归“草原与海”的漫长时光,以“沉默诉说坚强”“澎湃诠释担当”收束,将“勇气与热爱”写入岁月,让整首诗的意境从自然景观升华为生命精神的礼赞。
全诗意象鲜明而统一,草原的辽阔与大海的深邃相互映照,自然的律动与生命的坚韧彼此呼应,读来既有画面的壮阔感,又有精神的厚重感,如一曲跨越山海的生命赞歌。
主播铁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