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云在青霄水在瓶》
作者:月亮的心
(一)
八月里,最惬意的事情,是蜗居在我的“静心小筑”意象写作。
八月里,时常头痛。古人诚不可欺:“医不自医。”非也。身为它的主人,没有什么比我自己更了解头脑所经历的风暴。
大抵喜爱写作的人,都离不开灵感,这种感觉来自于脑海深处。即灵感的产生是大脑潜意识信息整合与外部触发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本质是长期积累与瞬时认知突破的结合。
灵感,往往在某一个瞬间迸发,但更需要心灵冥冥中的指引。这个等待的过程就像是身体的某一个器官上无意识中长了一个“毒瘤”,历经岁月的洗礼,直至发酵成熟。
用光明的手术刀切除疮伤,释放出身心的垃圾毒素。让潜藏的哲思若水迢迢,一泻千里。让善的因子随缘撒播,自然而然开花结果,头痛就会不治自愈。这种感觉更像是一只浴火中的凤凰,不畏强权风暴的惊涛骇浪,最终涅槃重生。
禅宗射箭时,目的不仅是命中靶心,而是要将身体、呼吸、头脑和弓箭完全对齐,让箭自然而然、毫不费力地射出,让它自己射出自己!人亦是如此。观照般若,度过短暂的焦灼、迷茫、失落和屈辱的空窗期,劫后重生的幸运,也在呼吁一个绿意盎然崭新的天地。
星途的坐标一直住着两个孪生兄弟。一个是善良真诚,一个是腹黑恶魔。一个是深耕红尘陌野终不悔,一个是超脱物外淡然留白修篱菊。夏日炎炎,阴阳交融孕育万物。性格多变,好奇心强的双子宝宝途经火热照射,静默无言中孕育无限生机。
一次,德国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在求学中问先生:“一个人吧,比如我,究竟怎样才能在科学领域,在人生道路上留下自己闪光的足迹,做出杰出的贡献呢?”一项以思维敏捷著称的明可夫斯基冥思苦想,三天后,终于想到一个好办法。
他拉起爱因斯坦踏进建筑工人刚刚铺平的水泥地面,两个人的鞋子上瞬间沾满潮湿尚未凝固的泥浆。在建筑工人们的呵斥声中,一头雾水的爱因斯坦不解的问:“老师,你这不是让我“误入歧途”吗?”
“对,对,是歧途。”明可夫斯基兴奋的顾不得别人的苛责,他说:“只有新的领域,只有尚未凝固的地方,才能留下深深的脚印。那些被无数人脚步涉足过的地方,别想踩出新鲜的脚印来。”
爱因斯坦沉思良久,顿开茅塞:“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从此,一种非常强烈的创新和开拓意识开始主导着爱因斯坦的思维行动。他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从来不记忆和思考词典、手册里的东西。我的脑袋只用来记忆和思考那些还没载入书本的东西。”
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坦述了一个人如果想在某个地方有所建树,那就要有不怕“误入歧途,不畏艰难险阻的勇气和担当。走新路的人,挣脱旧日的束缚,遇到一个焕然一新的自我。
人生中,唯有身体内核的力量坚如磐石,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能量。面对困境,强大的信念、坚持和应变能力是自我提升,突破万难的最佳捷径。而这种力量,往往源自于对理想的执着与自我超越。
回想起几天前和闺蜜参加洛阳图书馆举办的兰台读书会的情景。台上主持嘉宾老师在辛苦的“传道授业”,台下的我一边悠闲的扣着手机,一边窃喜躲过没有被抓包的尴尬。
在求知的课堂上,我实在算不上一个好学生。甚至,和闺蜜在一起,我总是习惯于让闺蜜骑车驮着自己。闺蜜身材纤瘦,脊背并不宽厚,相比较,我显得比较人高马大。惭愧之余存有诸多欣慰,原来我也有一个好知己。让我在懒懈不怠的时刻,可以搭载上她的顺风车一路赏风景。
倾听大自然的低语轻吟,生命的禅境,是婉婷在一池湖绿中的荷莲。唐代大诗人孟浩然在《题大禹寺义公禅房》曰:“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的千古绝句来诠释莲的自性光明。
感恩大自然中慈悲的力量,始终高举一盏智慧的明灯,为前行的道路消散愚痴黑暗。起伏跌宕中,莲的蕊芯混沌散去,污浊逸走,还原一个清净无染,洁雅端方的福慧本相。
浮华俗世,月色洗尘。坦然面对生命中的无常,漫长的心旅展现一幅如诗如画,山水知音的画卷:“云在青霄水在瓶,修得身形似鹤影。有时直上通天峰,选得幽居惬野情……”
2025.8.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