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仁,1950年生,吉林省梅河口市人,从文化大革命时期开始绘画,至今己有40余年。1974年正式从事电影院、文工团美术宣传工作17年。改革开放后成为社会职业画家。
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北京油画学会会员、全国名人书画艺术界联合会委员、吉林省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中国艺术专刊理事、中国知名品牌协会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山东人企业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顾问、北京七九八国际纹身艺术节纹身大赛评委等。先后在梅河口市、公主岭市、青岛市、大连市开办书画苑。
2006年在北京宋庄画家村绘画,开始创作巨幅油画《共和百虎图》整幅,宽6米40·高3米,历时三年多完成。巨幅油画《开天万象图》整幅,宽12米·高3米,历时四年多完成。目前,巨幅油画《森林之歌》宽13米80·高2米,仍在创作中……。
虎啸山林:刘德仁艺术中的野性、秩序与东方精神的重构
在中国当代艺术版图中,刘德仁的艺术轨迹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从文革时期的艺术启蒙,到改革开放后的职业画家生涯,再到新世纪以来震撼艺坛的巨幅油画创作,这位来自吉林梅河口的艺术家用半个多世纪的坚持,完成了一场从传统书画到当代油画的惊人跨越。更为难得的是,在西方油画语言与中国传统美学之间,刘德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他以虎为媒介,以森林为舞台,构建了一个既充满野性力量又蕴含东方秩序的视觉宇宙。在这个宇宙中,西方油画的物质性与东方水墨的精神性达成了奇妙的和谐,传统与现代不再对立,而是相互滋养、彼此成就。
刘德仁的艺术启蒙始于那个特殊的年代——文化大革命。1950年出生的他,在政治运动席卷全国时正值青春年少。与许多同时代艺术家一样,他的早期艺术训练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然而,即使在意识形态严格管控的环境下,刘德仁依然保持着对艺术本真的追求。1974年开始的电影院、文工团美术宣传工作,虽然属于"实用美术"范畴,却为他提供了长达17年的技艺磨练期。这段经历看似与"纯艺术"相距甚远,实则培养了他对大众审美的敏感度与视觉叙事能力,为他日后创作大型主题性绘画奠定了坚实基础。在访谈中,刘德仁曾坦言:"宣传画要求一目了然,直指人心,这与后来我画虎追求的气势贯通、神形兼备其实一脉相承。"这种从实用美术中汲取的视觉表现力,成为他艺术语言中不可或缺的基因。
改革开放为刘德仁的艺术生涯带来了决定性转折。随着思想解放与艺术市场的萌芽,他毅然转型为职业画家,开始了真正的艺术探索之旅。值得注意的是,与其他从传统书画转向当代艺术的画家不同,刘德仁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路径——他不仅保留了传统中国画的意境追求,还大胆吸收了西方油画的材料与技法。这种"双轨并行"的探索在《共和百虎图》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幅耗时三年完成的巨作宽6.4米、高3米,画面中百虎姿态各异,既有西方动物绘画的解剖学精确,又蕴含中国画"气韵生动"的美学追求。刘德仁笔下的虎不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精确再现,而是被赋予了人格化特质的文化符号——它们威猛而不凶残,孤傲而不冷漠,在群体中保持着个体的尊严。这种处理方式折射出艺术家对传统与现代关系的思考:当全球化浪潮冲击本土文化认同,如何既保持开放心态又不丧失文化主体性?《共和百虎图》给出的答案是——在技法上兼收并蓄,在精神上坚守东方美学内核。
如果说《共和百虎图》展现了刘德仁融合东西的艺术抱负,那么《开天万象图》则标志着他在哲学层面的深化。这幅宽12米、高3米的鸿篇巨制历时四年完成,其标题"开天"直指中国创世神话,"万象"又暗示宇宙万物的多样性统一。画面中,虎的形象与其他自然元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充满象征意味的宇宙图景。刘德仁在此突破了传统动物画的局限,将虎提升为连接天地的媒介,通过它们的姿态与眼神,传达出对自然秩序的敬畏与对生命力量的礼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作品中体现的"野性的秩序"——看似狂放的笔触背后是严谨的构成,混沌的画面深处隐藏着精妙的平衡。这种对立统一的美学观念,既来自道家"大制不割"的思想,也与西方现代艺术中的表现主义形成跨时空对话。刘德仁通过虎这一意象,实现了原始生命力与文化积淀的奇妙结合,为当代东方表现主义提供了独特范例。
目前仍在创作中的《森林之歌》将刘德仁的艺术探索推向新高度。这幅宽13.8米、高2米的巨作不仅是尺寸上的突破,更是观念上的飞跃。在这幅作品中,森林不再只是虎的生存背景,而成为具有独立审美价值的主体。树木的肌理、光影的变化、空间的层次,共同构成了一曲视觉交响乐。虎的形象时而清晰可见,时而隐没林间,这种"藏"与"露"的处理方式明显受到中国传统山水画"三远法"的影响。但刘德仁并未简单复制古法,而是通过油画的材料特性——厚重的肌理、丰富的色层、强烈的质感——赋予传统美学以当代质感。正如艺术评论家所言:"刘德仁的森林不是怀旧的桃源,而是充满张力的现代心灵图景;他的虎不是退隐山林的隐士,而是在现代性迷宫中寻找出路的精神向导。"
从《共和百虎图》到《森林之歌》,刘德仁完成了一场从具体到抽象、从叙事到象征的艺术蜕变。他的创作历程折射出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一个缩影:如何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构东方美学?如何让传统符号获得当代生命力?刘德仁给出的答案颇具启示性——他既不固守传统笔墨情趣,也不盲目追随西方当代潮流,而是以虎为精神载体,在油画布上重建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自然宇宙。这个宇宙中的每一只虎都是艺术家自我的投射,每一片森林都是当代人心灵的隐喻。
在艺术市场喧嚣、创作趋向短平快的今天,刘德仁对巨幅作品的执着尤其令人敬佩。每幅作品动辄三四年的创作周期,体现的不仅是对技艺的苛求,更是对艺术本真的坚守。这种"慢创作"态度在当代艺术生态中构成了一种温和而有力的抵抗——抵抗浮躁,抵抗功利,抵抗一切使艺术沦为商品的异化力量。当被问及为何选择如此耗时的创作方式时,刘德仁的回答朴素而深刻:"画虎不是画皮,要画骨,画魂。这需要时间,需要等待,需要与画面中的生灵一起呼吸、成长。"
站在文化自觉的高度审视刘德仁的艺术,我们会发现其意义远超个体成就。他的实践为"东方表现主义"提供了可能路径,即在吸收西方材料技法的同时,保持东方美学的精神内核;在参与当代艺术对话的同时,贡献独特的文化视角。这种既不封闭也不盲从的创作姿态,对于构建多元共生的全球艺术生态具有重要启示。刘德仁的虎既咆哮于山林,也静观内心;既属于自然,也超越自然。它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文化认同的视觉隐喻——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的张力中,寻找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
当代著名艺术家评论家王伟
其他金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