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石映古今:武穴“九街十八巷”的前世与新生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一、民国武穴:长江边的“活态商埠标本”
民国时期的武穴镇,是长江中游一颗璀璨的商贸明珠,《武穴一小时巡礼》中短短数百字,便勾勒出其鲜活的市井肌理与繁盛气象。
建筑是凝固的商史。河街与八户塘上的石板桥“曲曲长长”,青石板被往来行脚磨得光滑,踏上去能听见“叩叩”的回响,那是商船纤夫、挑货脚夫与赶集百姓共同踩出的韵律。沿江的吊脚楼是最独特的风景——木柱撑起半面楼体,悬于水面,楼下可泊小船,楼上窗棂探出果树枝桠,“掩映在果树荫里”的格局,既适应了滨江地势,又藏着水乡人家的生活智慧。而饶汉祥宅第等西式建筑,则是开埠后中西交融的印记,圆尖屋顶在中式瓦舍中格外醒目,见证着武穴作为“小汉口”的开放基因。
商脉是流动的活水。“商店林立,行人熙攘”的市集背后,是深水良港带来的产业底气。作为鄂赣皖三省物资集散地,武穴以米面、苎麻为大宗,八大商帮在此设号,江汉关武穴总卡的税票上,印着“每日百船停靠”的繁忙。正街的绸缎庄与河街的鱼行相邻,钱庄的算盘声与码头的号子声相和,构成了“白日千帆过,入夜万灯明”的盛景。
民生是安稳的底色。“家家种菜,人人自食其力”的描述,透着战后复苏的踏实——农户在屋后开辟菜畦,商贩守着铺面营生,连“拉胡琴的瞽目者”也能凭手艺糊口,不见流民乞丐的景象。镇公所的白鸽与青天白日旗,是记者眼中“和平之象征”,而学堂里“琅琅的读书声”,则为这座商贸重镇注入了温润的人文气息。
二、当代复兴:“九街十八巷”里的历史解码
如今,武穴以“九街十八巷”改造工程为钥匙,打开了尘封的记忆,让民国风貌在当代语境中重生。
空间修复:让老建筑说新故事。改造工程没有简单“仿古”,而是精准复刻历史肌理——正街的青石板从旧料市场寻回,按民国尺寸重新铺就;吊脚楼的“悬空感”被巧妙还原,新增的木质观景台延伸至江边,让人站在同款位置,能望见与当年相似的江景。更妙的是“新旧共生”:塘下街的老竹编坊被保留,隔壁却开起了直播非遗的工作室;饶汉祥宅第的欧式拱窗下,摆着武穴酥糖的非遗展台,传统与现代在此无缝衔接。
业态激活:让商埠基因再发光。工程延续了武穴“商贸基因”,却赋予其新内涵:正街与居仁街构成“商业金十字”,雅斯广场的现代商超与“百年麻行”的复原展厅隔街相望;后坝街成了“美食记忆长廊”,民国时的米市、鱼行场景被复刻,武穴鱼丸的热气与苎麻文创的清香交织,游客既能尝到百年前的味道,也能带走新式伴手礼。AR技术的运用更添趣味——扫描石板路上的商帮印记,手机里便会浮现民国码头“扛夫卸货”“商贩讨价”的动态场景,让历史“活”起来。
治理巧思:让居民成守护者。改造中,“无会日”制度让干部沉在工地,居民议事会则邀请老街坊参与设计——有人提议保留“八户塘”的老石板,有人记得吊脚楼的木柱要刷桐油防潮,这些“民间智慧”让改造更贴地气。如今,住在修复后的吊脚楼里的老人,会给游客讲当年“楼下雨船送鲜鱼”的故事,成了最好的“历史讲解员”。
三、古今对话:一条石板路的时空折叠
从民国记者镜头里的“石板桥、吊脚楼”,到如今“九街十八巷”的青石板、新窗棂,武穴的复兴不是复刻过去,而是让历史基因融入当代生活。当晨光掠过修复后的吊脚楼,照亮石板路上晨练的老人与拍照的游客;当暮色中的江风吹过AR复原的码头场景,与广场上跳广场舞的音乐相遇——这座城市,正以“古今共生”的姿态,续写着长江边的传奇。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