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
追寻红色印记:穿越岁月的回响
——记八月浙江富阳受降馆之行
吴周洪/浙江
八月,骄阳似火,日光如针般刺眼。五六十件洁白的T恤,于烈烈炎阳之下,宛如一片挺括的白云,轻柔地伴着两辆车上的人们,朝着富阳一路奔赴。
三个多小时的行程,漫长而炽热。柏油路面被晒得黏软不堪,车轮缓缓碾过,那细微声响之中,仿佛隐匿着无尽话语——我们此番前行,并非仅为自己,更是代表着县里近两万老兵,前往富春江畔,寻觅那终结苦难的神圣之地。
受降馆的门缓缓推开,刹那间,暑气仿佛被一道无形的屏障阻隔在门外。玻璃展柜之中,军刀已然锈成了暗红色,静静地蜷缩在那里,恰似一条失去生气的蛇,无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签字桌稳稳地伫立在正中央,那丝丝木纹里,仿佛依旧嵌刻着1945年的盛夏。讲解员的声音低沉而庄重:“就在此地,他们签下了字。”墙上的照片,宛如时光的琥珀,将当年的场景清晰定格:鬼子们垂头丧气,尽显颓败之态;而咱们的战士则身姿笔挺,犹如苍松般坚毅,枪托稳稳地立在地上,投下一道坚定的影子。
一位老兵,迈着略显蹒跚的步伐,轻轻走到弹痕墙前。他缓缓伸出那布满老茧的指尖,温柔地轻触弹痕墙,而后轻轻敲打着那坑洼之处,口中喃喃低语:“这硬度,和当年守卫边疆的碉堡别无二致啊。”另一位老兵,静静地站在阵亡名录前,眼神专注而深情,手指在名录上缓缓挪动,似在与战友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手指停留在某一行时,他的动作突然定格,紧紧按住名录,喉结不由自主地剧烈滚动,眼中泪光闪烁。
馆内静谧得只能听见彼此的呼吸声,那声音仿佛都被这沉重的历史氛围所压低。然而,众人的耳中却仿若有千军万马在奔腾。激昂的冲锋号声、震耳欲聋的厮杀声,以及胜利之时富春江中那涌动的欢腾之音,如同一幅宏大的历史画卷,在耳边徐徐展开。
返程途中,我们那位备受尊敬的会长,同时也是闻名遐迩的企业家,率先起了个头。熟悉的旋律瞬间在空气中悠然响起——“战友,战友亲如兄弟……”“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归……”这两首当年人人耳熟能详的军歌,宛如一阵春风,瞬间唤醒了大家心中的热血。两辆车上的人们纷纷齐声应和,歌声交织在一起,在车厢内久久回荡。当唱到“向前,向前,向前”时,声音陡然变得刚劲有力,如同洪钟般响彻云霄。这声音,仿佛带着大家穿越时空,回到了当年在抗洪堤坝上喊着震天号子的激昂时刻,又似在界碑前,以最庄严的姿态敬礼时那般坚定而自豪。老调子又何妨?唱起它,依旧让人浑身充满无尽的力量,仿佛那股力量能够冲破岁月的枷锁,直抵人心。
白T恤后背的汗渍,已然渐渐干成了斑驳的盐霜,如同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然而,那激昂的军歌却愈发响亮,顺着车窗悠悠地飘向富春江。我们深知,这歌声里,承载着近两万个鲜活的名字,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是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这歌声中,有南昌起义传下的革命火种,那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希望;有井冈山扎下的红色根基,那是历经风雨洗礼依然坚如磐石的信仰。从八十年前的受降之地,一直到今日每一个挺直的脊梁,这份红色精神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历史与现实紧密相连,在岁月的长河中熠熠生辉,永不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