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军广济足迹与鱼水深情
文/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
诵/云中鹤
在鄂东大地,长江之滨,武穴(旧称广济)这片水网密布的土地上,新四军第五师的旗帜曾迎风飘扬七年之久。这七年,不仅是浴血奋战的抗日史诗,更是一部由军民共同书写、以血肉相连、用生死相托的人间至情画卷。那些散落在湖汊村落间的足迹与故事,早已超越了战火的硝烟,化作武穴人民心中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一、扎根沃土:以心换心,鱼水相融的生命共同体
新四军初至广济,面对的是日寇铁蹄蹂躏下的疮痍山河。他们带来的不仅是枪杆子,更是重建家园的希望与尊严。
“同耕一片田,同饮一江水”: 战士们放下钢枪便拿起锄头,挽起裤腿与乡亲们一同插秧割稻。田间地头,是他们宣讲抗日救亡的“露天课堂”;农舍灶边,是他们教乡亲识字明理的“启蒙夜校”。这份“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朴素实践,让“子弟兵”三个字真正走进了百姓心坎里。
“一篮馒头的重量”: 仓头埠战斗前夕,蕲广独立营隐蔽待命。一位头发花白的大娘,颤巍巍地挎着盖着粗布的竹篮,避开日伪耳目,将尚带余温的馒头塞到战士手中。那朴实的话语——“孩子们,吃饱了才有力气打鬼子!”——胜过千言万语,是母亲对儿女的疼惜,更是人民对军队最质朴的信任与托付。
水乡铸就的“无形长城”: 抗日自卫队,这支由熟悉每一道河湾、每一片芦苇荡的渔民、船夫、农民组成的队伍,是新四军在水乡的“千里眼”和“顺风耳”。他们的小渔船是穿梭于敌后的“幽灵快艇”,传递情报、运送物资、掩护转移。在易鹏指挥的仓头埠伏击战中,正是这些“水上蛟龙”凭借超凡水性,神不知鬼不觉地潜至敌舰下方实施爆破,斩断了日寇的水上退路。他们并非职业军人,却以血肉之躯,在烟波浩渺间筑起了一道让敌人胆寒的“水上长城”。
二、生死相托:血肉屏障下的生命守护
在血与火的淬炼中,百姓与新四军结成了超越血缘的生死同盟。守护子弟兵,就是守护自己的希望与未来。
地窖里的“红薯”与无声的脊梁: 1943年田家镇激战后,一名负伤的蕲广独立团小战士与部队失散。村民李大爷发现后,毫不犹豫地将他藏进自家阴暗潮湿的地窖。当日军凶神恶煞地搜查至门前,刺刀寒光闪烁,李大爷用佝偻的身躯死死挡在地窖入口,镇定地指着里面:“老总,只有些红薯过冬哩!”那佝偻的脊梁,是比钢铁更坚硬的屏障;那句平静的谎言,承载着舍命相护的如山重诺。 日军走后,李大爷一家省下口粮,悉心照料,直至战士伤愈归队。
星夜随军的“杏林仁心”: 夜袭童司牌凯旋途中,一名战士突发急症,生命垂危。附近村庄年逾花甲的老郎中闻讯,背起沉重的药箱,二话不说,在夜色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跟着队伍急行十余里。汗水浸透布衫,泥泞裹满裤腿,他浑然不顾。直到战士转危为安,老人疲惫的脸上才露出欣慰的笑容,面对部队的酬谢,他连连摆手:“你们在前线流血拼命,我这点药箱、这点脚力,算得什么?”这星夜兼程的背影,是医者仁心在战火中的闪耀,更是百姓对子弟兵刻骨铭心的情义。
无声的堡垒: 在广济的村落里,有多少扇门曾为受伤的战士悄然打开?有多少双警惕的眼睛在为新四军站岗放哨?有多少次“坚壁清野”的行动,让下乡扫荡的日伪军颗粒无收?百姓的沉默,是保护战士最坚固的堡垒;他们的坚韧,是新四军坚持敌后斗争最深厚的根基。
三、精神丰碑:民心所向铸就的不朽传奇
新四军在广济的七年,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也是民心向背最有力的证明。
尊民爱民,赢得民心所向: 新四军纪律严明,买卖公平,尊重乡俗,保护百姓利益。他们的政权——蕲广边县民主抗日政府,推行减租减息,改善民生。这份真诚的尊重与切实的关怀,如春风化雨,赢得了百姓发自内心的拥护。 百姓自发为新四军纳鞋底、缝军衣、筹军粮,甚至不惜毁家纾难。
胜利的庆典与无声的誓言: 每一次战斗的捷报传来,寂静的村庄便瞬间沸腾。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乡亲们捧出珍藏的米酒、煮好的鸡蛋、仅有的腊肉,像迎接久别的亲人。“只要跟着新四军,鬼子总有被打跑的一天!”——这朴素的话语,是穿透黑暗的信念之光,是军民同心、誓死抗敌的最强音。
水网烽火的制胜密码: 日军拥有精良的装备和坚固的据点,却始终无法征服这片水乡。新四军何以能在敌重兵环伺下生存、发展、战斗?答案深植于纵横交错的河湖港汊间,更根植于千千万万普通百姓的心中。是渔民指点的隐秘水道,是农民提供的精确情报,是家家户户成为的临时“堡垒户”,让新四军如鱼得水,神出鬼没,将游击战的精髓发挥到极致。这燎原的“星星之火”,其生命之源正是这永不枯竭的“人民沃土”。
武穴的山水间,新四军五师的足迹或许已被岁月抚平,但那份在血火中凝结的军民鱼水深情,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化作武山湖的粼粼波光,化作江堤上的依依杨柳,化作代代相传的口述记忆与精神血脉。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广济七年抗战用无数生命和热血铸就的历史真谛。那些大娘手中的热馒头,李大爷地窖前的佝偻身影,老郎中星夜跋涉的足迹……它们共同谱写了一曲超越时空的“武水长歌”,永远回响在长江之畔,昭示着:人民,才是真正的铜墙铁壁;民心,才是永恒的力量之源。 这份广济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红色印记,是历史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武穴的河湖港汊间,新四军五师的战斗足迹或许已随浪涛远去,但那份在烽火中熔铸的军民情谊,早已沉淀为这片土地的精神底色。它是武山湖晨雾中隐约的船影,是太白湖畔芦苇丛里的低语,是老人口中“当年的新四军”那抹温暖的记忆。
“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广济七年抗战用血肉写就的生动注脚。大娘竹篮里的热馒头、李大爷挡在地窖前的脊梁、老郎中星夜兼程的脚步……这些碎片拼凑出的,是一曲军民共赴国难的壮歌,更是一份刻进基因的红色传承。
80载岁月流转,硝烟散尽,但这份根植于广济大地的鱼水深情,始终是照亮前路的精神火炬,提醒着我们:人民的力量永远不可战胜,军民同心的信念永远坚如磐石。这血脉里的红色基因,将在代代相传中生生不息,成为武穴儿女砥砺前行的不竭动力。
周中金/退役军人、湖北省武穴市住建局退休人员整理于9.3抗战胜利暨反法西斯80周年大阅兵前夕
主播:云中鹤,男,1956年生,大连市人。1977年应征入伍,在海军部队历任排长、连长、军务参谋。团职军官转业至地方后,先后从事过政法、纪检监察、宣传等项工作。热爱体育运动和文学艺术,是大连市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