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首页 \
生活 \ 脱下戎装,依然满腔赤子心 文/陈春娥
脱下戎装,依然满腔赤子心 文/陈春娥
精华热点
脱下戎装,依然满腔赤子心

脱下戎装,依然满腔赤子心
文/陈春娥
走进瑞云祥休闲养老公寓,值得书写的人与事实在太多了。从董事长到护理员,无论聚焦哪一位,都有让人动容甚至落泪的故事。
我曾写过丛总,写过像消防员般时刻警惕、排除各类安全隐患的陈帅与贺平等;写过在日常点滴中传递温情的刘同乐师傅;也写过将老人视作至亲、悉心照护的护理员小隋和小孙,还有尽职尽责的医生张主任、孙大夫,以及热心周到的服务员小李、小张等等…… 这些从业者,个个都像 “活雷锋”,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看似琐碎却饱含真情的事,用行动诠释着不平凡的坚守——。
今天,我介绍的这位是大家公认的郝佳龙“好主任”
郝佳龙主任身上总带着股挥之不去的军人气质,那是岁月在筋骨里刻下的烙印。一米八多的个头往那一站,肩背永远挺得像标枪,哪怕穿着便装,也能看出藏在衣料下的利落线条 —— 那是常年锤炼出的漂亮身姿,不是刻意为之的挺拔,而是早已融入日常的本能。
他的脸总带着笑,眼角眉梢都透着暖意,可笑意里藏着股军人特有的清亮。每次打招呼时微微颔首的弧度,既带着对人的尊重,又有股不卑不亢的沉稳。那笑容不是敷衍的客套,是真真切切的和蔼,像秋日里透过梧桐叶的阳光,暖得人心里熨帖。
办公区的他是另一番模样。伏案工作时,笔挺的坐姿纹丝不动,指尖翻过文件的动作快而准,仿佛在翻阅军事地图般专注。桌面上的文件夹永远按类别码成直角,水杯摆在固定的位置,连鼠标线都捋得整整齐齐 —— 这是刻在骨子里的内务习惯,不用刻意维持,却处处透着军人的严谨。
可他的身影从不止于办公桌后。餐厅和公寓的收货现场,总能看见他蹲在物资旁记录的样子。手里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连蔬菜的新鲜度、肉类的检疫章都标注得一清二楚,笔尖在纸页上划过的沙沙声,比任何承诺都让人安心。那股认真劲儿,让人想起军营里点验物资的场景。
到了给老人分餐的时刻,他又换上了雷厉风行的姿态。他抄起长勺的动作稳如磐石,每份饭菜的量分毫不差,递到老人手里时还不忘叮嘱 “慢点吃,不够再添”。
在院里走动,他的脚步永远是快步如飞。前一秒还在办公室核对报表,后一秒就出现在公寓帮老人整手机;刚在餐厅外收到货物,转身又去库房整理内务。有人打趣说他脚下像装了弹簧,他摸摸后脑勺笑:“当过兵的,闲不住。”
非洲鼓队缺个伴唱时,他二话不说拿起话筒。军嗓唱起民谣本有些硬朗,可他特意放柔了声调,鼓点敲到欢快处,还会跟着节奏轻轻跺脚。有次排练他嗓子都哑了,却笑着说:“能陪老人们乐呵,比啥都值。”排 节目的排练场,他站在老人中间格外显眼。明明是简单的陪唱,却反复练了十几遍,只为不让老人们失望。“您是主任,很忙的,哪用这么较真?” 有人劝他,他却立正似的站好:“在舞台上,老人才是主角。”
院里组织拍短视频, 让他帮忙,他立刻挺直腰板,像当年接受检阅似的,“您可得把我拍帅点,不然大家该笑话我了。视屏拍好了有人问还有位男士“是我们的郝主任!”大家异口同声的回答。
一天,暮色再次漫上来时,我看见他正帮着一位老人推轮椅。晚风掀起他的衣角,露出腰后别着的对讲机,时不时滋滋响两声。“607 的呼叫铃响了” 他的声音混在风里,温和得像这秋夜的月光。轮椅碾过 路基,平稳得没有一丝颠簸,就像他在瑞云祥的每一天,把那些琐碎的、平凡的日子,都走成了让人心安的模样。
今天,暮色像块浸了墨的绒布,正一寸寸漫过瑞云祥休闲养老公寓的檐角。我坐在六楼房间里整理采访笔记,忽然被一阵沉闷的敲打声拽到窗前 —— 广场上的灯光刚亮起,陈帅和刘同乐正抡着大锤砸路基,而那个高高的身影,分明是郝佳龙。
他穿着沾了水泥粉末的裤,T 恤被汗水洇出深色的印子。大锤举过头顶时,脊梁骨挺得像杆标枪,落下时却特意收了几分力,怕震着旁边花坛里老人们种的太阳花。“换我来!” 他接过刘同乐手里的锤,手腕轻轻一转就调整好了角度,锤头落在旧水泥地上,溅起的碎屑都像带着章法。这哪里是公寓主任,分明还是当年那个能扛着钢枪在训练场上冲锋的兵。
从晨光熹微到暮色四合,他的身影在办公楼、餐厅、公寓、各种娱乐活动间不停穿梭。军装早已脱下,可军人的担当刻进了骨子里;皱纹悄悄爬上眼角,可对老人的热忱丝毫未减。在郝佳龙主任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利落的身姿、温暖的笑容,更是一份把平凡日子过成诗的坚守 ——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他,像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牢牢铆在老人们最需要的地方。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