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宝元,笔名山青,陕西周至人,1955年3月生,西安税务干部学校毕业,原任西安书画院副院长、周至县书法家协会党支部书记,系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东方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北京《东方书法》杂志学术委员、中央电视台 CCTV《艺术名家》栏目,特聘为艺术学者。出版有《杨宝元书法作品》《杨宝元书法集》《杨宝元行楷作品选》《山青集》《乡野诗情》。作品常见于主流纸媒及期刊,并多次在国内外大展中入选入编,并获金银等奖项,载入名人录。部分作品被选送到香港、澳门、纽约等地进行展出,多幅作品被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新加坡等国际友人及国内团体、收藏家收藏。
2015年4月在西安书画院举办了“杨宝元先生书法作品集出版暨艺术研讨会”;
2016年国庆期间在周至家乡举办了为期一周的“杨宝元书法行楷作品展”;
2024年4月16日在西安石缘堂美术馆举办了杨宝元《山青集》新书发布暨艺术研讨会。
墨痕深处见精神-------杨宝元书法艺术中的乡土基因与文人风骨
在当代书法艺术星空中,杨宝元先生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构筑了一道别具韵味的风景线。这位从陕西周至乡野走出的书法家,用六十余载的笔墨耕耘,完成了从税务干部到艺术名家的蜕变,其作品既流淌着关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又蕴含着传统文人的精神风骨。杨宝元的艺术人生,是一部关于坚守与突破、传统与创新、乡土与文心的生动史诗,他的每一笔每一划,都是对中华美学精神的当代诠释。
杨宝元的艺术启蒙根植于周至这片文化沃土。1955年出生的他,成长于一个传统文化尚未被现代化浪潮完全冲刷的年代,关中地区深厚的文化积淀为他提供了最初的艺术养分。周至作为老子讲授《道德经》的楼观台所在地,自古文风鼎盛,碑碣林立,这些文化遗存成为少年杨宝元最好的"启蒙老师"。他曾在访谈中回忆:"小时候跟着长辈赶集,总要在那些石碑前驻足良久,那些斑驳的字迹仿佛在对我说话。"这种与古代碑刻的不期而遇,成为他书法之路的起点。值得注意的是,杨宝元的艺术启蒙并非来自学院式的系统训练,而是源于一种自然而然的乡土熏陶,这使得他的书法从一开始就带有某种"野生"的生命力,避免了过早被程式化训练束缚的可能。
从西安税务干部学校毕业后,杨宝元并未立即走上专业书法道路,而是在税务系统工作多年。这段看似与艺术无关的职业经历,恰恰赋予了他观察社会的独特视角和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文化艺术领域开始复苏,杨宝元内心蛰伏的艺术种子终于破土而出。他利用业余时间临池不辍,从唐楷入手,上溯魏晋,下探明清,在传统的海洋中汲取营养。这一时期的积累为他日后的艺术突破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形成了其书法中难得的"业余精神"——那种不为市场所困、不为流派所限的自由创作状态。
杨宝元书法艺术的真正突破发生在世纪之交。经过数十年的技法锤炼和理论思考,他逐渐从传统的藩篱中突围,形成了个人鲜明的艺术语言。观其作品,最显著的特点是"碑帖融合"的创造性转化。他巧妙地将北魏墓志的雄强朴拙与二王帖学的流畅飘逸相结合,创造出一种既厚重又灵动的独特风格。在笔法上,他推崇"屋漏痕""锥画沙"的自然效果,追求线条的质感和韵律;在结体上,他注重疏密对比和空间分割,使每个字都成为一个小宇宙;在章法上,他讲究整体气势的连贯与局部细节的精微并存。这种艺术突破不是刻意为之的标新立异,而是长期沉浸传统后的自然生发,正如他所说:"创新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传统长河中的一朵浪花。"
杨宝元艺术风格的成熟期呈现出多元融合的特征。他的楷书得颜真卿之雄浑、褚遂良之秀劲,行书取法米芾之跳宕、王铎之奔放,草书则参悟怀素之狂放、于右任之简约。尤为难得的是,他能够将这些不同源流的艺术元素有机整合,形成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2015年在西安书画院举办的"杨宝元先生书法作品集出版暨艺术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其作品"既有北碑的骨力,又有南帖的韵味,更融入了现代审美意识"。这种风格的形成,得益于杨宝元对书法本质的深刻理解——他视书法为"心画",强调"书为心相"的创作理念,认为真正的书法艺术应当超越技法层面,成为创作者精神世界的真实映照。
在艺术追求上,杨宝元表现出难能可贵的文化自觉。作为中国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他不仅专注于个人创作,还致力于书法艺术的传承与弘扬。他出版的《杨宝元书法作品》《杨宝元书法集》《杨宝元行楷作品选》等专著,系统记录了他的艺术探索轨迹;而《山青集》《乡野诗情》则展现了他作为文人书法家的全面修养。2024年4月在西安石缘堂美术馆举办的《山青集》新书发布暨艺术研讨会,标志着他的艺术创作进入了诗文与书法相得益彰的新境界。杨宝元始终认为,书法家不能止步于"写字匠",而应当努力成为"通才",这种对综合文化素养的重视,使他的作品避免了当下书坛常见的"技术化""空洞化"倾向。
杨宝元书法作品的文化内涵值得深入解读。他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两条主线:一是对乡土记忆的艺术表达,二是对文人精神的当代诠释。在"杨宝元书法行楷作品展"中,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关中地区特有的文化气息——那种质朴、厚重、乐观的生命态度。他以笔墨为媒介,将童年记忆中的乡音、乡情、乡景转化为视觉语言,使作品带有强烈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温度。与此同时,他又能超越地域局限,在作品中注入传统文人的精神追求,表现出"士人书法"的品格与风骨。这种乡土基因与文人风骨的奇妙融合,构成了杨宝元艺术最核心的文化价值。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杨宝元的艺术人生对当代书法发展具有多重启示。在艺术商品化日益严重的今天,他坚持"以艺养心"而非"以艺谋利"的创作态度;在浮躁的书坛生态中,他保持"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定力;在西方艺术观念冲击下,他坚守中国书法的文化本位。他的实践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创新必须建立在对传统的深刻理解之上,而书法的当代性不在于形式上的标新立异,而在于能否用古老的笔墨语言表达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正如他在北京《东方书法》杂志上发表的观点:"书法艺术的当代价值,不在于它变得多么'现代',而在于它能否保持其文化深度和精神高度。"
墨痕深处见精神。回望杨宝元六十余载的艺术旅程,我们看到了一位从乡野走出的书法家如何通过不懈努力,实现了从技艺到境界的层层超越。他的作品被英国、美国、日本、比利时、新加坡等国际友人收藏,在香港、澳门、纽约等地展出,不仅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也为跨文化对话提供了独特文本。更为可贵的是,在取得诸多荣誉后,杨宝元依然保持着艺术家的赤子之心和探索精神,这种对艺术的虔诚态度,或许正是他作品能够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在当代书法发展的多元格局中,杨宝元以其扎根传统、立足当代、面向未来的艺术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富有启发性的个案。他的艺术人生证明:只有那些既深入传统骨髓,又胸怀时代精神的创作者,才能在艺术长河中留下自己的印记。当观赏杨宝元的书法作品时,我们不仅看到了精妙的笔墨技巧,更感受到了一位文化守望者的精神追求——那是对中华美学的深情回望,也是对当代文化建设的积极回应。这种艺术精神,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稀缺的文化品质。
中国书法家协会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王镛
2025年8月16日于北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