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完的粽子
作者|| 赵庆熙
端午节吃粽子,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传说它是为纪念两千多年前我国的杰出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而沿袭下来的习俗。它不单是吃个香甜的粽子,还能促使我们了解中国历史,激发爱国热情。
我下放农场第二年的端午节,(一九七六年)因为连队有事忙我没能回家过节,可是那一年我收到的粽子和鸡蛋几天没有吃完,最后只能送到食堂让事务长重新蒸了一下分给吃食堂的知青们吃了。
那年的端午节不是星期天,那时国家还没有设定端午节为法定假日,但是因为盐场知青来农场过第一个端午节,连队领导慎重考虑后还是决定盐场小知青放假一天。我本来打算回家过节的,但因连队事急太忙,人手不够,我就留下来了。
原因是那年春天气温高,麦子成熟早几天,三夏比往年提前到来。我们农场机械化程度高,收麦子全部用康拜因联合收割机。为了提高效率,一般在收割前要将麦田灌溉和排水用的横沟平整好,这样既能减少机械颠簸,加快机收进度,又能杜绝浪费提高产量。我们青年排几百亩麦田,这两天都要安排收割,盐场知青全部放假一天,麦田平沟任务就显得紧张了。于是我主动向连队领导请缨,自己不回家过节,带领青年排剩余的十多人(当地老职工子女和尚未结婚的南方知青),起早到晚平整麦田沟。
家是没能回去,可粽子还是吃到了。天一亮,几位当地老职工子女送来了粽子、鸡蛋、鸭蛋等;上班前连长指导员又带来了粽子鸡蛋(他们家都住在外连队,晚上都是回家住的多);中午不少已经成家的南方知青也不忘记送些过来。这还不算完,晚上盐场知青回来了,一团一伙的过来,少不得将他们从家中带来的鸡蛋粽子拿来和我分享。有两个知青甚至送了个绣了羊形图案的香囊,说是挂在脖子上能避邪。搞得我哭笑不得,暗想怎么知道我属羊的呢。
看着堆满写字台的粽子和鸡蛋,我的心很不平静。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小知青,只不过一个端午节没有回家过,但是大家都没有忘记我,这不只是几个粽子和鸡蛋,还是领导的关怀,农场老职工的爱护,也是我们新老知青间的情谊。当时我就在心中暗暗发誓,我一定努力工作,以此来报答关心、爱护和帮助我的每一个人。
2024年8月29日写于南京江宁
作者简介:
赵庆熙:本科学历,做过代课老师, 农场农工、盐场工人、搞过行政管理,公务员退休。 喜欢文学,先后在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十篇,其中获奖文章十余篇,一九九0年与朋友合著《青年思想政治工作新论》,由海洋出版社出版,作者任副主编,获江苏省人民政府第三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二0二五年六月由中国图书出版社出版专著《平凡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