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军装共守疆土,着便装共赴遵义
作者:张北传
在金秋送爽的美好时节,中国人民解放军原陆军38师114团通信连,于8月15日在贵州桐梓县隆重举行了遵义红色之旅战友联谊活动,来自云、贵、川、鄂、陕、皖等四面八方的战友和军嫂130余人欢聚一堂,共同参加这场意义非凡的联谊盛会。大家共同开启一段回忆之旅,重温那些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回首往昔,我们身着戎装,胸带大红花,在嘹亮的军号声中踏上征程,将青春和热血献给了伟大的祖国和人民。在军营里,我们摸爬滚打,同甘共苦,共同经历了无数个日日夜夜,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那些训练场上的汗水、比武场上的拼搏、哨位月光下的坚守、对越反击作战的洗礼,早已化作我们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成为我们心中永不褪色的回忆!
在联谊会上,连队还特别邀请到了当年部队的老首长、老战友以及专程赶来的嘉宾。他们的到来为我们连队的联谊会增添了更加浓厚的氛围和更加深远的意义。
阔别长达40、50多年的战友相逢,那一刻的泪光闪烁,是岁月无法磨灭的记忆。大家相互问候,相拥而抱,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在连首长和贵州籍战友的精心组织安排下,第二天一早,我们便踏上一段充满历史韵味与民族风情的红色之旅。
第一站我们先来到了遵义会议会址,这座庄严肃穆的建筑,见证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走进会址,仿佛能看到当年那紧张而激烈的讨论场景,各位革命先辈们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殚精竭虑、力挽狂澜。这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张照片都承载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让我们深刻感受到革命的艰辛与不易。
离开遵义会议会址,我们来到苟坝会议会址。苟坝会议是遵义会议的继续和完善,苟坝会议是指1935年3月11日在贵州苟坝附近召开的一次会议,并决定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家祥三人组成的新的“三人团”,在这里,毛泽东的正确军事路线得到了进一步贯彻。在那个关键时刻,毛泽东以他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为红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漫步在苟坝的小道上,看着古朴的建筑,想象着当年红军战士们在这里的生活和战斗,马灯照亮中国,一种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吃过中餐后我们又乘车前往国酒之乡——茅台镇,茅台镇以茅台酒闻名于世,这里酒香四溢,空气中都弥漫着醇厚的酒香。站在赤水河畔,看着那滔滔江水,遥想当年红军四渡赤水的英勇壮举。四渡赤水战役中,红军在茅台镇三渡赤水,巧妙的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在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这里的美酒,就像我们的战友情,越陈越香,越品越有滋味!
第三天吃过早饭后,我们又乘车前往神州第一湾——七十二湾游玩,在观景台上领略神州第一湾的美景和凉爽。这里是每一个机车人的梦想,也是避暑的天堂。网上有一句很火的话“走过所有弯路,以后就是一路坦途。”说的就是神州第一湾。
接着我们又前往娄山观影区。娄山关地势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1935年1月,红军在这里与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经过浴血奋战,终于攻克了娄山关。站在娄山关上,山风呼啸,仿佛能听到当年战场上的枪炮声和战士们的呐喊声。极目远眺,连绵的山脉尽收眼底,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雄伟壮丽和红军战士的英勇无畏,并观看了真人实演《娄山关大捷》演出。
坐在娄山关的观演台上当炮火与呐喊声在群山间回荡,我忽然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场精心编排的演出,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地面舞台上每一个场景,都像一扇打开的窗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血与火交织的年代,感受那些为理想而战的灵魂温度。
演出以极具震撼力的方式再现了红军长征途中这场关键战役。当演员们身着红军军装,扛着简陋的武器,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时,我看到的不仅是艺术化的战争场景,更是一种精神的具象化呈现。那些年轻的面孔上写满坚定,那些瘦弱的身躯爆发出惊人的力量,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什么叫着“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娄山关大捷》使我深感毛主席领导指挥的英明,中国工农红军的伟大!
最后,我们来到桐梓马鬃苗族乡,在这里,我们可以体验到苗族独特的民族风情。热情好客的苗族同胞为我们摆上丰盛的长桌宴,桌上铺满了各种美味佳肴,有酸汤鱼、腊肉火锅等等,让人垂涎欲滴。夜幕降临,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苗族同胞们身着盛装,跳起了欢快的舞蹈,我们也情不自禁的加入其中,和他们一起载歌载舞,感受这份浓浓的民族氛围。
这次参加战友联谊会赴遵义红色之旅,我们不仅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战友、领略了美丽的遵义自然风光,也更深入了解了中国革命的历史。那些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让我们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与幸福,传承和发扬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时刻不忘初心,永葆军人本色,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砥砺前行!
2025年8月18日
【作者简介】
张北传,中共党员,退休干部,曾任职在东至县血防站工作,主管医师;热爱文学,曾是池州日报社特约通讯员,先后在池州日报,皖江晚报、安徽日报及县、市广播电台发表文章数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