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回 姑嫂识字
作者:刘连成
1958年6月中旬,夕阳的余晖还未完全散去,乡村的夜晚便带着丝丝凉意悄然降临。晚饭后,老姑风风火火地推开了我家的门,半只脚留在门外,半只脚已踏入屋内,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神情,朝着正在收拾碗筷的妈妈喊道:“大嫂忙啥呢?”
妈妈抬起头,微笑着回应:“刚吃过饭,这不碗筷还没刷完呢。”
老姑快步走进来,神秘兮兮地说:“大嫂听说了吗?咱们屯开扫盲夜校了。”
“扫盲夜校是个啥?”妈妈一脸疑惑,手中的动作并未停下。
“扫盲夜校就是叫咱们这些大老粗认字的地方呀,以后咱们也能识文断字啦!”老姑眼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
妈妈轻笑道:“他老姑,还没睡觉呢,就说梦话了。”
“是真的,嫂子!”老姑急切地说,“刚才他老姑父让我来找你和二嫂,一起去农场大队部识字呢。”
妈妈犹豫了一下,面露难色:“妹子,你还行,年轻,家有老爷们。我就不去了,一个寡妇,大半夜的和一帮老爷们混在一起,别闹出闲话来。”
“哎呀,还挺封建的,这不有我和二嫂吗,怕啥呀。”老姑拉着妈妈的手,撒娇似的摇晃着,“我二嫂也去呢,她就在家门口等着呢。”
老姑说着,看向正在一旁玩耍的我,眼睛一亮:“让四儿也去。别看这孩子干巴拉瞎的,可机灵了,记性又好,说不上能帮我们一把呢。”
我一愣,随即乖乖顺从地跟着妈妈和老姑走出家门。
老姑是我二姑奶的女儿,从后头段嫁到衙门屯后,就一直和我们家做邻居。老姑父王国梁是县农场的工人,这次国营农场开办扫盲夜校,旨在让全屯子的男女都参加,无论是农业社的,还是县农场和国营农场的职工,都能借此机会学习文化,实现全民普及文化的目标。
当我们来到位于衙门屯东头的农场三大队队部时,屋内早已坐满了人。长长的木头板凳上,大家笑容满面,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一个年轻人正忙着给大家发作业本和铅笔,那作业本是用黄色草纸做的,虽有些粗糙,却承载着大家对学习的热忱。
此时,大队部灯火通明,这光亮是场部来的老师带来的柴油机发的电,在这昏暗的乡村夜晚,显得格外温暖而明亮。
“大家注意了。不,是同学们注意了。”年轻帅气的双辽农场党委秘书兼夜校老师高崇山站在讲台上,微笑着说道。他指了指黑板上方的毛主席画像,问道:“大家认识这个人吗?”
“毛主席!”大家齐声回答,声音洪亮而坚定。
“对,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是他带领共产党建立了新中国,是他给我们带来了今天的安宁。”老师的话语充满了敬意,“我先给大家唱首歌吧: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激昂的歌声在大队部内回荡,我第一次听到这么好听的歌声,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仿佛有一股力量在心中涌动。
歌声落下,老师开始上课:“好,书回正传。咱们开始上课。第一课,是教大家认识‘毛主席万岁!共产党万岁!’”说着,老师用教鞭指着黑板上工工整整的粉笔字,一个字一个字地教大家认识、熟悉,然后又耐心地教大家怎么写。半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大家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笑容,怀揣着对下一次学习的期待,离开了大队部。
时光飞逝,转眼间又一个周三到来。老姑带着妈妈和二婶兴致勃勃地准时来到扫盲夜校。这一天,课程从《百家姓》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端端正正地写下“趙銭孫李,周吴郑王”八个大字。“谁姓赵?”老师话音刚落,趙喜便骄傲地举手回答。“好,趙是百家姓第一个字,它是由走、小、月三个字字组成。”
二婶皱了皱眉头,小声嘀咕:“太难写了。”妈妈轻声安慰道:“妹子,先认识,后学写,这个字你一定要认识,它是你的姓呀。”二婶却有些赌气地说:“不学了,学了也没用。”说着,扭头就要走。
老姑笑着拉住二婶:“二嫂,还是大嫂合适,你看她的娘家姓多好写,三横一竖念王。”妈妈也忍不住笑了:“可不是咋的。”姑嫂三人你一言我一语,有说有笑地议论着,教室里充满了温馨而幽默的氛围。
就这样,在一个个夜晚的学习中,姑嫂三人逐渐成长。一晃两年过去了,她们不仅会写自己的名字,还认识了许多生活中的常用字。那些曾经看似枯燥的文字,如今却像一个个灵动的精灵,为她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而夜校里的这些时光,也成为了她们心中最珍贵的回忆,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永远散发着温暖而迷人的光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