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龙凤呈祥"
作者:李葆春
“龙凤呈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象组合,其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世上本无龙与凤,为何会有龙凤的文字与图像?龙凤虽非真实存在的动物,但其文字和图像的产生与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自然现象联想及文化融合密切相关:龙的形象可能源于先民对雷电、洪水、猛兽等自然力量的敬畏,融合了蛇、鹿、鹰、鱼等多种动物特征,是对“强大神秘力量”的具象化想象;凤的形象则可能与孔雀、雉鸡等鸟类相关,结合了对阳光、火焰等温暖光明之物的崇拜,象征“美好和谐的生命力”。随着文字的产生,龙凤的形象被记录并逐步规范化,成为祭祀、权力等场景的符号,在绘画、雕刻等艺术中不断传承,最终形成稳定的图像体系与文字表述。
为何把龙凤视作吉祥象征的动物?龙凤成为吉祥象征,是长期社会文化赋予的结果:早期龙凤与部落图腾、神灵信仰绑定,代表对自然的掌控力和对平安的祈求,如“龙能治水”“凤可报喜”;进入阶级社会后,龙凤逐渐与权力结合,如龙象征帝王、凤象征皇后。随之,其“吉祥”属性向民间延伸——龙代表风调雨顺、权威顺遂,凤代表安宁美满、富贵和谐;二者组合的“龙凤呈祥”,更是通过婚姻、节庆等场景(如婚礼装饰)强化了“阴阳和谐、福运双至”的寓意,成为普世认可的吉祥符号。
龙与凤的特质,给人类带来哪些美好的追求与向往?龙凤的特质分别映射了人类对不同美好品质的向往。龙以“刚健、威严、变幻”为核心,代表人类对力量、智慧、突破困境的追求,如“龙腾万里”象征进取与成功;凤以“柔美、祥瑞、和谐”为核心,代表对安宁、幸福、心灵契合的向往,如“凤舞九天”象征美好与团圆。二者结合的“刚柔并济”,也暗合了人类对“平衡圆满”的终极追求——既要有面对挑战的勇气,也要有享受生活的智慧。
我的家乡朝阳有一条河,叫大凌河。古时河北岸有座城,叫龙城;河南边有座山,叫龙山。随着历史演变,依据《诗经》中“凤鸣朝阳”的诗句,龙城更名为朝阳,龙山改称凤凰山。巧合的是,后来在朝阳发现了世界上第一只鸟的化石,其形态似飞龙,故称龙鸟。这样一来,我的家乡大美朝阳,便真正呈现了龙凤呈祥的景象。
写于2025年8月18日
【作者简介】
李葆春,一位有着41年军龄的退休军人,曾三次立三等军功,在职任主官时,荣获军、大军区、全军“先进单位和个人”;是一位有着55年党龄的老党员,荣获中共中央颁发的“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一位古稀有余的老人。退休后,喜爱上文学写作,印刷出版自传体回忆录《人生无悔》和文学作品集《心潭清浅》,在"嫩江文学"微刊发表作品百余篇。现任"嫩江文学"大连分社社长,虽受耳聋、眼花、脑梗的困扰,仍老骥伏枥,在文学写作路上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