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李东烈士
文/苏醒
2024年8月16日晚,央视新闻频道《感动中国》颁奖盛典现场,一张空椅静静伫立,椅背上镌刻的金色姓名在追光灯下熠熠生辉 。当主持人声音颤抖地念出“李东”二字时,三千名观众骤然起立,掌声如春雷般炸响,持续整整三分二十七秒 。
镜头转向领奖台,李东的父亲双手紧握奖杯,指节泛白如石;母亲颤抖着抚摸证书上儿子的笑脸,泪水在皱纹间蜿蜒成河 。大屏幕上,李东那定格在30岁的年轻面庞带着温暖笑意,仿佛随时会从画面中走出 。
时间回溯至2024年7月1日,连续在防汛一线坚守14天的李东,因放心不下驻点村庄群众,与两名同事驱车前往巡查 。当晚23时17分,毛田镇孟城村上空电闪雷鸣,对讲机里传来焦急的呼喊:“李主任!水库溢洪道出现管涌!”李东抓起雨衣冲出门,藏蓝色制服瞬间被雨水浸透,他在泥泞中踏出坚定的脚印 。越野车在盘山路上颠簸,车灯如利剑劈开雨帘,映出他紧抿的嘴唇 。
“再绕去王奶奶家看看!”李东突然指向窗外 。话音未落,山体发出沉闷的轰鸣,浑浊的洪水裹挟着断树冲向道路 。“快砸车窗!”坐在副驾驶的李东抄起安全锤,金属与玻璃的碰撞声在雷雨中格外刺耳 。
23时47分12秒,洪水漫过车轮,车内警报声如泣如诉;23时47分15秒,李东砸碎挡风玻璃,水流呈漩涡状疯狂涌入;23时47分18秒,他双手托住同事腰部:“从这里游出去!”;23时47分20秒,巨浪掀翻车顶,李东被倒下的树杈击中头部 。
“他明明可以第一个逃生!”被李东所救的同事续铄文在采访中泣不成声,“最后时刻,他把我推向车窗,自己却被暗流卷走……” 。两天后,搜救队在事发地下游约3公里处发现了李东的遗体,他右手仍保持着托举的姿势,像一座凝固的青铜雕像 。
2024年7月3日黄昏,当覆盖国旗的灵柩被抬上岸时,数百名村民突然齐刷刷跪倒,哭声震落了槐树上的露珠 。68岁的赵大爷拄着拐杖,颤抖着将一篮新摘的黄瓜放在灵车前:“东子啊,这是你最爱吃的……”黄瓜滚落在地,像一串断线的珍珠 。更令人心碎的是,灵车后视镜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童正将手中的纸船轻轻放入水中,船身上歪歪扭扭写着“李叔叔回家” 。
在李东的遗物中,有个被水泡胀的笔记本 。扉页的入党誓言已被雨水晕染,但“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字句依然清晰如昨 。最后一页记录着7月1日的巡查路线,字迹在“孟城村五保户张大爷家”处戛然而止,旁边还画着个笑脸符号 。
李东生前系岳阳市岳阳县毛田镇人民政府应急办主任,2020年考录为岳阳县乡镇公务员 。在镇劳动站站长任职期间,为了让群众少跑路,他坚持把服务“送上门”,还多次背腿脚不便的老人办事 。他常说“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 。
工作后,单位离家80多公里,他每周五下班后骑2小时摩托车赶回家,周日凌晨又摸黑返程 。2024年春节前,镇里发慰问金,李东悄悄找到领导:“把名额给王婶家吧,她儿子患尿毒症。”当被问及自家困难时,他只说:“我是党员,该我先上。” 。
李东的事迹经央视报道后,引发全网追思浪潮 。“李东托举姿势”话题阅读量突破23亿,网友创作的漫画《洪流中的永恒》被多家博物馆收藏 。岳阳市民在汨罗江畔放飞3000盏孔明灯,夜空亮如白昼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评论:“他用30岁的生命,重新定义了基层干部的重量,这重量比泰山更重” 。
“父母的顶梁柱,百姓的主心骨。长路泥泞,你用脚板丈量民情;暴雨将至,你为乡亲们撑起伞。”这是《感动中国》给李东的颁奖辞 。颁奖现场,大屏幕播放了李东生前最后的通话录音,那是他给母亲打的最后一个电话:“妈,等汛期过了,我接您和爸去城里住两天,咱们拍张全家福……”话音未落,信号已被洪水吞噬 。此时,李东的母亲突然站起身,对着镜头轻声说:“东子,妈等你回家吃饭。”全场观众泪如雨下,掌声经久不息 。
2025年清明,毛田镇新落成的“李东烈士纪念馆”前,一群少先队员正在献花 。展柜里陈列着他磨破的胶鞋、写满笔记的巡查本,还有那枚未及领取的“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奖章 。窗外,汨罗江静静流淌,江畔新修的防洪堤上,一块刻着李东名字的石碑熠熠生辉 。
李东用生命铸就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巴陵大地,矗立在亿万国人心中 。毛田镇的孩子们都会唱一首新童谣:“李东哥哥真勇敢,洪水里面把命换。我们长大像你样,守护家乡好河山。”这质朴的歌声,正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
责编/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