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砖石纪年:徐州古建里的时光密纹
孙培棠
晨光熔金,倾泻在徐州城的轮廓上。这座被暑气笼罩的城市,像一块淬火的铁,在热浪中微微颤动。我们二十余人,多是鬓发斑白的老者,跟随张文一先生的脚步,穿行于街巷之间,指尖触碰砖石,试图解读那些沉淀在岁月褶皱里的城市记忆。
尖顶下的时光密码
青年路天主教堂的灰青色尖顶最先刺破晨雾。这座1910年的建筑,在阳光下肃穆而沉默。张文一先生的手指轻轻抚过青砖接缝,如同在破译某种古老的密码。教堂的拉丁十字形平面向四周延伸,二十一米高的尖顶直指苍穹,钟楼的阴影缓缓移动,像一座行走的日晷。1989年市级文保,1996年升为省级——这些数字在热浪中浮动,但真正让人驻足的是那扇法国传教士留下的玫瑰花窗。阳光穿透彩绘玻璃,在地面投下斑斓的光影,宛如一场无声的圣礼。
修女院的残梦与风声
转过街角,修女院静立如一个被遗忘的梦境。1936年的砖木结构微微倾斜,拱券门窗的线条依然优雅。站在过廊下,忽闻风声穿过阁楼,窸窣如修女们未曾远去的足音。2011年的修缮为它注入新生命,但那些被岁月磨亮的楼梯扶手,仍固执地留存着往昔的温度。一只麻雀从破损的檐角飞进飞出,它或许比我们更熟悉这栋建筑的秘密。
快哉亭的砖石与画影
快哉亭的绿荫带来片刻清凉。苏轼题写的“快哉此风”四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而更引人凝望的是散落的城墙砖。指腹抚过砖石上的铭文,恍惚间,金戈铁马的嘶吼似在耳畔回荡。对面的徐州美专虽已改换门庭,但往昔的辉煌仍隐约可辨——李可染等大师曾在此习画,铅笔与画纸摩擦的沙沙声,似乎仍在风中低语。
城墙上的烫痕与指纹
正午时分,我们站在修复的古城墙上。砖石滚烫,远处的现代楼宇在热浪中扭曲。1928年的破坏痕迹早已被时间抹平,但当我拾起一块脱落的墙皮,仍能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城墙博物馆里,一段残存的古城墙静静陈列,出土的守城兵器上,隐约可见当年将士的指纹。
地下城的千年叠影
青年路羊肉馆的雾气中,我们像考古学家般拼凑着上午的见闻。羊汤的香气与历史的尘埃奇妙交融。有人谈起彭城地下城——城下有城,层层叠叠。汉代彭城遗址深埋于现代徐州之下,东城墙、回龙窝南城墙、移司西城门……明代为抵御黄河水患修筑的护城石堤,至今仍在施工中偶然现身。2002年的发掘揭露出宫殿基址、粮仓、水井,以及上万件跨越战国至清代的遗物。
砖石间的城市灵魂
行走在徐州,每一步都可能踩中某段被掩埋的历史。刘亚鲁故居、文庙、庆云桥、黄楼、倒马井……这些古建筑的肌理里,藏着徐州的精神——它曾托举帝王霸业,历经战火淬炼,而今又以回龙窝的青砖黛瓦,续写着新的篇章。
行程终了,这些建筑仍将沉默守望。而我们带走的,是砖石间封存的时光密纹,是一座城市在岁月长河中,悄然留下的印记。
作者 简介
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