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初读孟国泰先生的《大众教育学》,深为震撼。这部著作堪称教育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其理念既深植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的血脉,又以“自下而上”的体系创新直击当代教育痛点,宛如灯塔,助平凡如我的教育从业者在茫茫教海中找准了前行方向。
“角度决定态度,态度决定高度,高度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出路决定活路,活路决定人生。” 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让我深刻领悟到:教学中需常换位思考,与家长沟通时要怀揣同理心,不钻牛角尖——换个角度,人生或许便会豁然开朗。
“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跑,唯有靠自己,人生乐陶陶。” 初听便觉似曾相识,细想才知与平张总校长常提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一脉相承,皆在劝人自力更生。“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真正的强大源于内心;“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唯有战胜自我,方能成就不凡。
“老师是一撇,我就是一捺,我与老师共支撑,教学相长奔前程。” 这让我想起“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育本就是一场双向奔赴的美好,教学中唯有平等对待每个孩子,与学生共同成长,做他们的良师益友,同时向学生学习,方能完成自我成长。
今日得见孟先生,虽已步入花甲之年,却精神饱满、容光焕发,出口成章间自有温暖力量,初见便令人震撼。这让我想起他书中所述“跑步二十年,从未有间断,跑步二十年,身心更健康”,先生果然言行如一。他的精气神,正是在日复一日的坚持中淬炼而成。尤其听闻他昨晚深夜抵埠,今早仍赴蔡家坡锻炼赏景,这份坚持着实动人。更令人叹服的是,上午课堂刚结束,下午三点便在“教育新世界”发布了实时动态——书中倡导的“干净利落”,在他行事中尽显干练。未来,我也要以先生为范,让主动的自己战胜被动的自己。
课堂上,孟先生始终从容不迫、温文尔雅。结束时,一个孩子跑过去打招呼,他脸上绽放的笑容纯粹而灿烂,那是发自内心的喜悦,是精神富足的生命力写照。这让我懂得:唯有发自内心地热爱孩子、热爱教育,方能抵过岁月漫长。
“人人都是教育学,看你愿不愿意学;抓住亮点随时学,何必到处去求学。” 这句话道破教育的普适性。陶行知先生强调“千教万教教人求真”,追求真实与成长——教育从不局限于学校,家庭、社会皆在无形中传递知识。这让我深知,作为新时代教师,更应保持谦逊,践行孔子“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教诲,从他人长处汲取养分,坚守终身学习的理念,乐学勤学。
“让鹰搏击长空,让鱼畅游阔海。” 鹰翔于天、鱼游于水,方得自在;若将鹰置于水、鱼悬于空,它们连生存都成奢望。这让我明白:自由皆受空间环境制约,教育亦然,必须坚持因材施教。今后教学中,我会深入了解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从实际出发实施差异化教学,让每个孩子都能扬长避短,实现最佳发展。
“坚持再坚持,盲人也能把字识。” 此语与“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等古训相映,彰显着坚持的力量,令我深受触动。这提醒我,教学中需一心一意感化学生,切忌浅尝辄止,唯有以日复一日的爱心坚守,方能让学生心怀期待、向上生长。
今日培训,我受益匪浅。感谢玉立教育平台,感谢张总校长,让我在教育之路上再次遇见指路明灯——孟先生。他以诗歌为载体,系统阐述“从个体出发新教育”理念,倡导教育从“灌输”转向“唤醒”,更以“放牛娃逆袭教育家”的亲身实践,证明了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未来工作中,我会勇于实践“三标课堂”,设定目标、达成目标、反馈目标,在反思中探索,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
青力点评
许丽丽的文章以孟国泰先生的《大众教育学》为线索,将书中箴言与教育实践、个人体悟紧密勾连。从理念溯源(陶行知“生活教育”)到现实观照(因材施教、教学相长),再到人格感召(孟先生言行如一),脉络清晰。引经据典自然,结合自身工作真切,既展现著作思想穿透力,也凸显教育者的反思与成长自觉。文字饱含热忱,于细节中见教育初心,是一次真诚的学习心得与职业自省。
责编:张海峰、唐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