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马学林10首同名诗词《赞歌中共中央建党百年首次颁授“七一勋章”获得者之十一买买提江·吾买尔 》的赏析与解读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9日
在建党百年这一历史坐标上,七一勋章如星辰般照亮了共和国的天空。马学林以十首同名诗词的磅礴体量,为七一勋章获得者买买提江·吾买尔构筑起一座独特的精神殿堂。这些诗作如昆仑雪水般激荡,以其多重的艺术维度,完成了一位普通共产党员非凡人生的诗意升华。
(一)
一、边疆赤子:热土镌刻的生命印记。
马学林笔下的买买提江·吾买尔,首先是一位深深扎根于新疆热土的赤诚之子:
1. “履迹深镌热土前”(其一);
2. “天山铸铁肩”(其四);
3. “昆仑雪沃赤心旗”(其二)。
4. 诗人用“深镌”二字,让买买提江的足迹在边疆大地上化作了不朽的铭文。那“天山铸铁”的意象,既是他如钢铁般担当的象征,更是其生命与边疆土地熔铸一体的写照。昆仑雪域不仅构成他精神淬炼的熔炉——“天山风雪淬忠肠”(其九),更是他赤胆忠心的永恒见证。这一系列意象群,共同塑造出一位将个人生命轨迹与国家边疆安危紧密相连的忠诚卫士形象。
二、岁月证言:长情守护的精神丰碑。
1. 买买提江·吾买尔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在组诗中凝练成震撼人心的数字:
2. “卅载襟怀化雪霜”(其三);
3. “沥胆十年疆土固”(其八);
4. “四十秋、赤帜立村乡”(其九)。
5. “春蚕丝吐尽”(其四、五、六)这一核心意象反复出现,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传统奉献精神,升华为当代共产党员燃烧自我、照亮边疆的崇高品格。“村旗就职在天山”(其八)这一看似矛盾的组合,恰恰突显了他将最基层的工作岗位置于国家战略高度的非凡境界。他如“拄杖深融民族肠”(其三)的仁者,将党的温暖化作了润泽边疆的“青霖陌上滂”(其五)。
三、民族脊梁:石榴籽里的家国情怀,
民族团结是组诗最温暖的底色:
1. “抱团榴籽叶多繁”(其七),
2. “千门笑语化愁时”(其二),
3 “情系孤村星火奇”(其二)。
4. “榴籽”意象在十首诗词中多次绽放,成为买买提江促进民族团结事业的绝妙隐喻。石榴籽的紧密相拥,象征着他如何以“碧泉清玉宇”(其八)的真诚,在民族之间架起理解与友爱的桥梁。他让“绿洲千帐炊烟”(其八)在和谐中共生,让“万程和雨润鹃田”(其一)的愿景化为现实,在边疆大地上谱写了各民族“千家同照耀光阳”(其十)的动人诗篇。
四、勋章光芒:历史星河的永恒坐标
七一勋章的授予,在诗中升华为一座永恒的精神灯塔:
1. “徽映边陲光万里”(其七);
2. “勋绩凝碑光党史”(其二);
3. “千秋仰伟名”(其六);
4. “血凝热土续新章”(其三)一句,将勋章的光芒与其扎根边疆的生命实践融为一体。勋章不仅是个人荣誉,更是“京勋耀帕米高巅”(其八)的时代象征,它“映彻光辉路”(其一),成为后来者前行的永恒航标。当诗人写下“荣光越百年”(其四)时,买买提江的精神已融入党的百年血脉,成为历史星河中不灭的星辰。
五、艺术熔炉:传统意象的时代新生。
马学林对古典诗词形式与意象的驾驭堪称精妙:
1. 七律的庄重、五律的凝练、词牌的婉转,为同一主题提供了丰富多声部的表达。
2. “春蚕”“榴籽”“铁肩”等意象,在反复咏叹中获得了超越传统的时代内涵。平水韵与词林正韵的严谨运用,让古老的韵律焕发出讴歌当代英雄的蓬勃生机。
3. 尤其“春蚕丝吐尽”与“抱团榴籽”的意象组合,在十首诗词中形成复调交响——春蚕代表个体生命的极致奉献,石榴籽象征共同体意识的丰硕成果,两者共同构成了买买提江精神世界的完整图谱。
(二)
一、昆仑雪与大漠风,边疆干部的生命底色。
1. 马学林笔下的买买提江·吾买尔,首先是一位深深扎根于新疆热土的赤子。“履迹深镌热土前”、“热土深耕志未移”、“天山立雪霜”等诗句,将他的生命与边疆地理熔铸一体。昆仑山与大漠,成为他精神世界的宏阔背景与力量源泉。
2. 诗人以雄浑笔触书写人与自然的共生:
“丹心永耀昆仑月,铁臂高擎大漠天”——赤诚之心如昆仑明月般永恒,刚毅之臂撑起大漠苍穹;“力擎大漠沧桑换,情系孤村星火奇”——大漠的沧桑巨变与孤村的希望火种,都在他的双肩之上;“天山风雪淬忠肠”——天山风雪如熔炉,淬炼出他钢铁般的忠诚。
3. 这些诗句突破了地理意象的局限,构建了一个精神象征系统:昆仑是信仰的高度,大漠是胸怀的广度,天山是意志的硬度。买买提江的形象由此获得了纪念碑式的永恒质感。
二、春蚕吐丝与石榴抱籽,双重隐喻的使命担当。
1. 在马学林十首诗词中,“春蚕”与“石榴”两组意象反复出现,形成贯穿始终的隐喻链条:
“春蚕丝吐尽”、“未倦春蚕丝吐尽”、“榴籽脉通连”、“榴籽抱枝芳”、“抱团榴籽叶多繁”、“石榴抱籽昆仑月”。
2. 春蚕意象源自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诗人以此隐喻买买提江生命能量的完全奉献。而“石榴抱籽”的创造性运用,则生动诠释了民族团结的深刻内涵。石榴多籽紧密共生,正如《五律》所写:“榴籽脉通连”——血脉相连;“籽结众心情”——心灵相通。两种意象交织,共同编织出买买提江的双重使命:如春蚕般为边疆倾尽所有,如石榴般促进民族交融。
三、时间的刻度与空间的广度,扎根岁月的见证。
1. “廿载春风苏病树”、“卅载襟怀化雪霜”、“卌载村墟擎帜立”、“沥胆十年疆土固”——这些时间量词如磐石般坚韧,标记出买买提江数十年的坚守。数字在此不仅是时间跨度,更是精神厚度的丈量:“廿载乡邻多火种”,时间转化为温暖的星火;“卌春擎帜立边疆”,岁月铸就成不倒的旗帜。
2. 空间意象同样具有震撼力:
“万程和雨润鹃田”——足迹如春雨覆盖万里田野;“情融大漠川”——情感融化无垠大漠;“绿洲千帐炊烟”——守护下的绿洲升起千家万户的炊烟。时空意象的交错运用,使买买提江的形象超越了个人范畴,成为边疆发展的时代缩影。
四、传统形式的当代书写,政治抒情的美学探索。
1. 马学林在艺术表达上进行了可贵探索:十首诗词皆严格遵循古典诗词格律,却成功承载了当代政治主题。这种“旧瓶新酒”的创作,赋予政治抒情以美学深度。
对仗工整而意蕴丰厚:“雪蕊心承金日照,昆仑脊映玉徽光”——自然景物与政治荣誉形成诗意对应;“碧泉清玉宇,情暖万民安”——清泉喻政治清明,温暖显为民情怀。词牌选择也颇具匠心:
《临江仙》传统多写超脱情怀,在此却咏叹“京勋耀帕米高巅”,使历史词牌焕发现代光彩;《翻香令》中“让边疆、千载共荣香”,将祝福融入词牌特质,余韵悠长。
五、血凝热土续新章,民族脊梁的精神启示。
1. 当“勋章映彻光辉路”、“勋绩铭碑多卓越”、“徽映边陲光万里”等诗句反复咏叹,七一勋章不仅是政治荣誉,更是精神灯塔的象征。买买提江的形象通过诗词升华为一种精神符号——边疆干部群体的缩影,民族团结的化身,时代精神的承载。
2. 马学林在《七律》中深情展望:“血凝热土续新章”。买买提江的精神已在边疆热土生根,必将孕育新的传奇。诗人以“泪拭征衫续锦篇”作结,泪水中有感动更有力量,征途上有荣光更有担当。
(三)
一、马学林组诗中的政治意象系统尤为精妙。
1. 飘扬的“赤帜”在《七律·下平声一先韵》与《五律·下平声八庚韵》中反复出现,如“襟怀赤帜志弥坚”与“赤帜飘旗耀”,它不仅是实指的党旗,更化作引领方向的灵魂灯塔。而“春蚕丝吐尽”这一自我牺牲意象在五首诗词中回响不绝,同“抱团榴籽叶多繁”的共同体隐喻交相辉映——春蚕吐丝至死,恰如英模生命耗尽于公仆事业;石榴籽抱团共生,象征中华各民族在党的旗帜下血脉相连。传统意象被赋予政治新解,成为价值共识的诗意表达。
2. 十首诗词构筑起壮阔的时空维度。《七律·上平声四支韵》中“廿载春风苏病树,千门笑语化愁时”,以“廿载”与“千门”的时空对仗,浓缩了买买提江扎根基层的漫长岁月与惠民成果的广阔覆盖。而《临江仙》下阕“京勋耀帕米高巅”,巧妙将授勋的北京与受勋者守护的帕米尔高原并置,地理距离瞬间被精神荣光所消弭。勋章在此成为穿越时空的圣物,勾连起历史功绩与未来征程:“勋章映彻光辉路,泪拭征衫续锦篇”,熠熠勋章照亮了过往功勋,而拭泪续征的细节,又将叙事引向永不停歇的奋斗前程。
二、马学林深谙传统诗词的再生之道。1. 《七律·下平声七阳韵》中“火种燃情温冷灶,春风解语润枯梁”,以“火种”“春风”的温暖意象对仗“冷灶”“枯梁”的凋敝景象,在冷热枯荣的张力中凸显奉献精神带来的生机巨变。而《翻香令》词牌本为婉约之调,经“天山风雪淬忠肠,月灯大漠照边疆”的雄浑开篇点化,竟转奏出忠诚担当的黄钟大吕之音。古典体式与现代精神的碰撞,使传统艺术形式在时代主题下重绽光华。
2. 十首诗词如十面棱镜,折射出买买提江·吾买尔作为党员楷模的精神光谱。诗人以“铸铁肩”“挺肩梁”等刚健意象刻画其担当之姿,用“青霖陌上滂”“和雨润鹃田”等温润笔触描绘其惠民之行。尤为深刻的是《山花子》中“未倦春蚕丝吐尽,抱团榴籽叶多繁”,以双重隐喻昭示其生命状态:既如春蚕至死方休般无私奉献,又如石榴籽般将个体生命融入民族团结的宏伟叙事。个体生命价值与集体事业在此浑然一体。
3. 当“碧玉金辉闪”的勋章别于英雄胸前,其光芒早已超越金属本身。《浣溪沙》中“千家同照耀光阳”一语道破天机:勋章精神已如阳光普照,融入万家灯火与百姓日常。这组诗词以文字铸造的精神勋章,不仅铭刻了买买提江个人的功勋,更成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无数奉献者的集体肖像
结束语
马学林这组磅礴的颂诗,不仅是以传统诗词艺术为七一勋章获得者树碑立传的成功尝试,更是为新时代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进行的一次诗性塑像。当“泪拭征衫续锦篇”(其一)时,买买提江·吾买尔的精神早已超越个体,化作边疆热土上永恒的星光。其“徽映星河璨”(其四)的意象,恰如诗人以文字为时代精神铸造的不灭勋章——这组诗作本身,已然成为镌刻在共和国精神殿堂中的瑰丽诗碑,昭示着:那些在平凡岗位上以生命守护信仰的赤子之心,终将在历史长河中化为最璀璨的星辰,指引着后来者不断续写“血凝热土”的壮丽新章。
撰文/马 彦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数十篇论文在报刊和网络平台发表。
2025年8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