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净山记
文/杨文海
山曰梵净,其名甚雅,而游者众。余尝闻"弥勒道场"之说,心窃疑之。及至山脚,见"梵天净土"四字,墨色如漆,倒像是新近漆过的。游人如蚁,皆仰首而望,不知是望山,抑或是望那云端里的菩萨。
红云金顶者,山脊也。导游云此乃"天然弥勒像",余细观之,乃几块巨石,经年累月,被风雨啃噬成这般模样。游人却啧啧称奇,纷纷掏出"拍照匣子",将那石像框了又框。山道狭窄,仅可侧身而过,名曰"金刀峡"。过此峡者,无不气喘如牛,面色青白,哪里还有半分"穿越现在未来"的禅意。
爬至山巅,气象骤变。云海翻涌,如沸如腾,时而如惊涛拍岸,时而如轻纱拂面。日光穿云,忽明忽暗,山影亦随之变幻,忽而清晰如刀刻,忽而模糊如梦境。偶有飞鸟掠过,倏忽不见,仿佛被云海吞噬。山顶风大,吹得人站立不稳,衣衫猎猎作响,似有鬼神在耳边呼啸。
立于崖边,俯瞰云海,忽觉天地之大,而人之渺小。山下熙熙攘攘,皆为利来,皆为利往。而此时此刻,却只剩风声与心跳。云海茫茫,不见来路,亦不见归途,唯余脚下这一方岩石,尚可立足。游人争相拍照,欲将"佛光"、"云海"尽数收入匣中,殊不知,真正的"佛光",或许只是日光穿过云层的一瞬幻影,而真正的"净土",亦不过是人心中的片刻安宁。
承恩寺显赫于唐,明万历年间正式列为弥勒佛道场。和尚们每日五更便起来念经。余见一沙弥,念经时眼皮打架,头一点一点的,活像只啄米的小鸡。偏生那"龙藏经"被玻璃罩着,金光闪闪,倒比活人更像个菩萨。香客们跪拜如蚁,口中念念有词,所求无非是"升官发财"、"子孙满堂"“四季平安”,却不知弥勒菩萨何时曾应允过这等俗愿?
最妙蘑菇石与万卷经书,远看确似弥勒打坐。近观,石缝里却嵌着游人丢弃的果皮纸屑,几只蚂蚁正忙着搬运。山下小贩叫卖"开光佛珠",十元三串,买者甚众。一妇人买了五串,说是要"结缘",转眼却与摊主讨价还价起来。
暮色中,护国寺的鸽子忽而飞起。老僧说这是祥瑞,余只见鸽粪如雨,落在香客光亮的脑门上。那香客浑然不觉,犹自举着三炷高香,对着虚空中的菩萨许愿——求财、求子、求升官。
下山时遇雨,众人挤在缆车里。忽闻AI语音道:"可使用一键成片功能制作游记。"满车湿漉漉的游人,闻言皆笑。笑声中,缆车穿过云海,将那些金顶、佛光、弥勒像,统统吞进了白茫茫的雾气里。
山还是山,菩萨终究是泥塑的。但见山门卖香烛的老妪,在雨中数着钞票,指节粗大如树根。
忽然想起寺里老僧一句话:只要心怀慈悲,一草一木皆是道场。
作者简介:杨文海,男,汉族,1964年生,陕西省宝鸡市人,中共党员,香港硕士研究生,原市县区政府机关干部、国企高管。善长并精于机关公文,亦有文学创作之良好习惯,在作品的字里行里畅游,给读者文友叙述诚实心声。
【诗韵楼观】
~~~~~~~~~
纵情笔墨 快乐自我
~~~~~~~~~
特邀顾问:王芃 张地君
文学顾问:魏龙 凡夫易谈
总编:诗韵楼观
主编:陈洁 张香荣
编审:吴建辉
编委:宛雪 秋芝韵 吕孔雀
美术编辑:吕义孝
刊头制作:宋育平
文宣:魏龙 存良
法律顾问:石根丹青
投稿加主编微信:1399113603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