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政传千古,笔墨著华章
——读蒋燕记先生《父子同诏 德政流芳——中华蒋氏传统故事之六》有感
王芬谦
《甪峰文学》2025.8.18发表了蒋燕记先生的《父子同诏 德政流芳——中华蒋氏传统故事之六》,拜读此文,仿佛穿越两千年时光,目睹蒋满、蒋万父子同日剖符、分治要地的朝堂盛景,更被其跨越时空的德政光芒深深震撼。这段蒋氏家族的传奇,不仅是一段家族荣耀的见证,更是中华传统治理文明中“政德”二字的生动诠释。
一、父子同诏,德政流芳照古今
蒋满与蒋万“同日剖符”的殊荣,在汉代官场堪称千古罕有。这不仅是对父子二人贤德与才干的双重肯定,更开创了“父子同朝、分治要地”的特例,成为后世蒋氏宗祠“铜符鼎峙;玉笋联班”楹联的渊源。其历史意义,在于将儒家“为政以德”的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施政实践——蒋满在淮南“宽徭薄赋、与民休息”,以春风化雨之姿复苏民生;蒋万在弘农“刚柔并济、兴学教化”,让军事要塞渐成文风之地。父子二人虽治政风格不同,却都以“德”立身,用实绩诠释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真谛,为汉代“以儒治国”提供了鲜活样本,更成为后世循吏效仿的典范。
而放到今天,这段历史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他们“宽徭薄赋”的民本思想,与当代“减税降费、藏富于民”的理念一脉相承;“兴学教化”的实践,为“乡村振兴既要富口袋,也要富脑袋”提供了历史镜鉴;“父子同朝而不结党”的操守,更对现代廉政建设具有深刻警示。可以说,蒋氏父子的德政传统,早已超越家族范畴,成为中华文明中“政德”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醒着今人无论居官为民,都应坚守德行、造福社会。
二、笔耕不辍,谦逊为学显风范
文中蒋氏父子的德政令人敬仰,而作者蒋燕记先生的学术品格同样令人钦佩。作为档案副研究馆员、国家人事部劳动模范,他退休后仍笔耕不辍,担任县志副主编,编纂《商南县志》《商洛通典》《商南地名词典》《中华蒋氏统谱》等专著10余部,在各类媒体发表作品两千余篇,获奖30余项,这样的学术成就足以让人肃然起敬。
更难得的是,在这篇饱含深情的文章中,蒋燕记先生始终以客观、严谨的态度讲述历史,字里行间不见自矜,唯有对家族文化的敬畏与对历史价值的挖掘。这种“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精神,以及谦逊谨慎、不骄不躁的品格,恰与蒋氏先祖“以德立身”的家训相呼应。正是这样的学者,才能让尘封的历史焕发新生,让家族的美德跨越时空,成为滋养今人心灵的养分。
合上书页,蒋满、蒋万父子的德政故事与蒋燕记先生的治学身影交织在一起,让人深刻体会到:无论是为官者的政德,还是为学者的文德,其内核都是对责任的坚守、对价值的追求。这种精神,正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动力所在。
《咏蒋氏父子并寄蒋燕记先生》
汉廷双璧耀青史,
同日剖符世所稀。
淮南仁风苏庶亩,
弘农德教起文晖。
铜符犹记安邦策,
玉笋长铭济世机。
更有笔耕传盛事,
不骄不躁继清徽。
(2025.8.19于商南县老年大学办公室)
作者简介:王芬谦,网名青云居士,又名知足常乐、丹江石翁,退休教师,退休后返聘在县离退休干部党工委、县老年大学发挥余热,现为商南作协会员,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民协会员,县老年学会协会副会长,商洛市民协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