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揽山水灵韵入怀
衔古今雅趣修心
天府游记(一)
作者:张志江(北京)
一
心向芙蓉
蒙君盛请游天府,
铭感芳邀赏玉津。
秀色当须尘外有,
祥云且喜幻中真。

注:与天府好友大陈每年相聚,已经坚持了二十多年。今年因事推延。大陈多次盛情相邀,终于在“八一”庆典之后,飞赴巴蜀;“玉津”,玉液、美酒。喻美境。

揽山水灵韵入怀
衔古今雅趣修心
天府游记(二)
作者:张志江(北京)
二
散文·芙蓉仙境
我的“座驾”空客A380,飞抵成都上空。
我懒散地依靠在“天牖”边缘,不经意地向下瞥了一眼,随即被震惊的半晌合不拢嘴。

我不明白,“人间”为什么竟会有如此美轮美奂的仙境。
旋即,一幅巨大的“太极图”扑面而来。陪同我的小李见我如此痴迷“太极图”,立马附身于舷窗旁:“叔叔,您懂易经吗?”“略知一二”。我漫不经心地回答。

见我盯着“太极图”出神,他就指着地面认真地说:“这两条河是‘府河’与‘南河’”。
我发现“府河”从西北绕城而过,“南河”自西向东穿城,两河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在合江亭处,也就是“鱼眼”处交融,勾勒出“双龙戏珠”的诗意画面。
这种独特的水系格局,不仅为这座城市提供了完美的生态屏障,更赋予其“山水入怀”的灵秀气质。
倏忽间,张籍那首《成都曲》悄然飘进我的脑海:“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万里桥边多酒家,游人爱向谁家宿?”
我想,这诠释堪称完美和绝妙。

“叔叔,您知道成都还有什么别称吗?”
“龟城”,我脱口而出。
小李是某军事院校的高材生,极善言辞。他侃侃而谈:“公元前311年,张仪依‘神龟行迹’的传说而筑城。古代城墙,因地势低洼呈不规则的椭圆形。东、西、南、北四门,恰似龟首、龟尾和它的四足,护城河蜿蜒如龟背上的纹路 。
我下意识地又向下望了一眼。尽管现代城市已突破原有城墙界限,但老城区仍保留着约30度的斜向布局。东、西两条大街等主干道,与正南正北方向形成夹角,延续了“龟城”的空间密码。
这种独特的方位设计,既规避了成都平原的地质风险,又让城市在鸟瞰图中呈现出灵动的‘灵龟探水’姿态。”妙哉。
看来“龟城”名不虚传。
筑城者张仪,神人也!
小李说得眉飞色舞,丝毫没有发现我已经走神。

其实,我是在惊羡那条长长的中轴线。
这条中轴线居全球之首,长达150公里。从天府广场向北延伸的人民北路,向南拓展的天府大道,共同构成“百里中轴”。她不仅是交通大动脉,更是文化之脊梁:北端的成都博物馆,向世人诉说古蜀文明;南端的天府国际会议中心,展现现代气息。鸟瞰时,恰似一道优美的城市“黄金分割线”。
我记得《史记·五帝本纪》中有舜帝“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的描述。原以为,筑一座城是很容易的事情。现在看来,是自己浅薄啦。
筑一座好城岂非易事?
实非易事!
然也。

小李说:“从空中俯视成都,她就像一座车轮城市。”
他指指地面:“叔叔您看,以四环路绕城高速为圆心,从而形成了环状加放射状形的复合结构 。这条全长近百公里的双向六车道高速,近似圆形。串联起11个行政区,与23座互通立交共同构成‘轮毂’。剑南大道、天府大道、蓉都大道等主干道如车轮辐条般向四面八方辐射,将城市划分为多个扇形区域 。这种布局既延续了古代‘龟城’的道路肌理,又通过现代交通网络实现高效通勤,被网友形象地比喻为“行驶在平原上的巨型车轮。”
我欣赏小李渊博的知识,也认同他对城市布局的“高见”。

但,我也有自己的看法。
我觉得小李口中的“车轮”,更像是一朵“芙蓉”。盛开的“芙蓉”。
也许他疏忽了成都的另一个别称:“蓉城”。
据说“蓉城”这个芳名,还有不少典故呢。
最流行的典故,源于五代十国时期 。后蜀皇帝孟昶偏爱芙蓉花,下令在成都城墙上遍植芙蓉树。
金秋时节,芙蓉盛开,满城锦绣,绚丽生辉。成都因此有了“芙蓉城”的美誉,简称“蓉城”,亦或“蓉”。
……
“叔叔,我们的飞机着陆了!”

我浑身一激灵,很不情愿地从那朵庞大的芙蓉花图案的幻觉中抽回眼神。一种被神秘力量绑架的感觉油然而生。
我装作若无其事,实则无奈。
非常无奈。
真的。


张志江,字乐天,号观潮散人。北京八大处。
偶有小作散见于相关载体。其【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系列作品等】,被优选进《百度》、《今日头条》等数十家网络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