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 外 头 条总 编 火 凤 凰 (海外)
海外头条总编审 王 在 军 (中国)
海外头条副编审 Wendy温迪(英国)
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者按】这篇诗评以细腻的笔触,解读了白鸽子老师笔下父母的生命故事,从父亲抗癌的坚韧到母亲与病痛的抗争,再到文字作为记忆的载体与心灵的慰藉,字里行间满是对亲情的珍视与对生命的敬畏。白鸽子老师用文字雕琢时光,而本文则为我们推开了这扇通往爱与记忆的大门,让我们得以一同感受那份深沉的情感与生命的力量。
又一年清明,国人祭扫思亲的时刻,忆父亲,任泪流……
今天的雨
是天的泪
我的父亲
您听到吗?
您离去两年于
多少次思念您
泪满脸心里叹
记得您教诲
那最后的拥抱
您离去时贴您耳
讲出深情的话
三个闺女都爱您
心经,我读了几十遍
每每思念的痛
都融入经文飘向您
我的父亲
坚强的人
从没叫过苦和累
照顾妈妈二十年
一碗素面
一盘饺子
心意全满
他喜欢酒
藏了二十瓶
都是岁月陈酿
父亲极爱生命
一只落地的小喜鹊
他养了两年
两只小鸡
养了三年
各种别人丢掉的花
他都养的生机勃勃
父亲爱笑
笑容里饱含幸福
他爱孩子
给孙辈们做
特色炒饭
韩式炖土豆
极品烩馒头
自创炸酱面
雨丝寄托思念
今生做您女儿
来生做您儿子
顶起一片天空
化作一缕阳光
照亮您的生活
满载欢乐
澎湃生命
今晨的雨渐渐小了,我心也安静下来,思念的心也平复了许多......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
父亲于我为尊长,为恩师,为伙伴,他在江南思考着答我,三女三婿,我之最疼我。父亲知我爱写字,诉我锦言:一生逢源不过三五百,人生短暂,笔者可四时一憩,精力尽够,一日只三千,魂气不亏!
生命雕花:在文字里拥抱父母
—— 读白鸽子老师《文心雕花》等作品
冬青树
读白鸽子老师的文字,犹如走进一座用记忆与情感精心构筑的花园。这里的主角是她的父母——两位在命运洪流中坚韧前行的普通人,他们的生命轨迹、病痛挣扎、相濡以沫以及对子女深沉的爱,在作者细腻、克制又饱含深情的笔触下,被一点点雕琢、呈现,最终凝结成一篇篇如“文心雕花”般动人的篇章。这不是宏大的史诗,而是生命底色的真实拓印,是血脉相连者在时光长河中相互打捞的温暖记录。
一、疼痛的纹理与生命的韧性:父亲的“轮回”
白鸽子老师的笔,敢于直面生命最沉重、最疼痛的褶皱。《我眼中的生命轮回》与《忆父亲,任泪流》中,父亲抗癌十二年的艰辛、最后时刻的安详离去,被描绘得纤毫毕现,令人动容。那些细节——父亲蜷缩的身体、嶙峋的骨相、不愿喝的烫茶、最后那句“看着你妈,让她坐下”的叮嘱,以及弥留之际眼角淌下的“慈心泪”——它们不是冰冷的记录,而是蘸满女儿泪水与不舍的刻刀,在读者心上也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作者说那一刻抱着父亲,“觉得那是生命的轮回,我们互换了位置,他是孩子,我是他。” 这句感悟,道尽了照顾者与被照顾者之间最深刻的情感置换,也揭示了生命传承中那份沉重而温柔的交接。父亲的生命哲学——“坚毅”、“责任”、“惜缘”、“修行”,在他与病魔的抗争、对瘫痪妻子二十二年如一日的照料、甚至对落难小喜鹊和枯萎花草的怜爱中,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他生命的陨落如“朝阳到日暮”,但其精神却在女儿的文字里获得了另一种形式的“轮回”与“永生”,化作“宇宙云端”自由飞翔的“无意识生命”,也化作子孙记忆中“江南小憩”的暖阳。
二、倔强的底色与岁月的重量:母亲的“战役”
如果说写父亲是描绘一座沉稳的山,那么写母亲则更像是记录一条倔强奔涌的河。《母亲》与《轻抚母亲》两篇,为我们勾勒了一位“倔强”、“雷厉风行”、带着“淡淡雀斑”和“深咖色厚片眼镜”的知识女性形象。四十九岁中风,人生急转直下。作者没有回避母亲的“火爆”脾气,更没有粉饰二十几年间“约三十次住院治疗”的残酷现实。然而,正是这种不回避,让母亲的生命力显得无比真实和震撼。从最初的“无助彷徨、哀哭苦痛”到后来“凭借坚强,真的又活过来了”,再到父亲离世后“扛起失落的心,拾起从未熄灭的小火苗,一次又一次从死亡的边缘爬起”,母亲的形象在一次次与病痛、与死亡的短兵相接中,愈发高大。急诊室里那个“胖女人”的对比场景,更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作者面对母亲濒危时那种深入骨髓的焦灼与不舍,以及母亲自身对“生的渴望”那微弱却顽强的光芒。特别是《轻抚母亲》中,从母亲“直背”、“细腿”到“小指甲般大小的褥疮”的触目描写,再到“四十年前”母亲“洁白而美丽”身体的闪回,这种强烈的今昔对比,将岁月的无情与亲情的永恒张力推向极致。为母亲“拍背到手微酸”、“更换床单”、“看着母亲优雅吃饺子”的日常细节,正是最朴素也最伟大的爱的行动,是“母爱恩情,无以为报”最真切的注脚。作者祈愿母亲“下次轮回男儿身”,这看似朴素的愿望背后,是对母亲一生辛劳最深的理解与疼惜。
三、文字作为救赎:雕琢记忆,安放心灵
贯穿这些文章的,不仅是对父母的追忆与感怀,更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写作本身对作者的救赎意义。她坦言:“与其说我照料陪伴孩子,不如说,孩子拯救了我。” 而在更深层次上,书写父母、书写这些刻骨铭心的生命体验,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自我救赎与安放?她称自己“不擅言、少木讷、不机敏、少会享”,但她的文字却充满了力量、洞察与难以言喻的敏感。她把“跌撞急行”的人生历程,把对“儿慈女慧夫刚强”的感恩,把“心盼岁月慢些溜”的祈愿,都倾注于笔端。她“敞开心扉,做一笔耕者,叙述、铺展、感怀……”,将那些巨大的悲伤、复杂的情绪、无力的时刻,通过文字的梳理与编织,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珍藏、可以传承的记忆珍宝。父亲鼓励她写字,叮嘱“一日只三千,魂气不亏”,这不仅是写作的箴言,更是对女儿精神世界的深切呵护。她在创作中叩问“人最宝贵的是什么”,在野猫的“惨叫”伴随下写诗,在“像在现实世界里看到鬼”的奇妙状态下创作,这无不说明,写作已成为她理解生命、安顿心灵、对抗虚无的重要方式。正如她回复读者所言:“人生路…更多时候在各种平息之中。” 而文字,正是她平息内心波澜、雕琢生命之花的工具。
白鸽子老师的这些文章,是献给父母最深情的挽歌与赞歌,也是一位女儿在生命长河中的自我跋涉与心灵告白。她以“玉兰”自喻人生,其文字也确如玉兰般,在经历“春雨惊蛰”后,绽放出纯净、坚韧而又带着淡淡哀伤的美。她书写疼痛,却不止于疼痛;她感怀失去,更珍视拥有;她面对衰老与死亡,却始终怀抱对生命“峰回路转”的期盼。她将父母的生命故事,将“丰台的家、卢沟桥、长辛店”的记忆,将为人女、为人妻、为人母的百般滋味,都化作了笔下的“繁花”,在“朝霞满天”的时刻,温暖着自己,也温暖着每一位有缘的读者。这“生命雕花”的功夫,便是对父母最深沉的拥抱,也是对生命最深情的致敬。
冬青树,一名沉醉于文字世界的文学爱好者。视阅读为良伴,尤喜于字里行间捕捉生活的诗意与人性的微光。闲暇时光,记录所思所感,描摹人间烟火,追寻心灵深处的宁静与共鸣。写作于我,是心灵的栖息地,亦是探索世界的一扇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