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是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中国共产党山东省委领导的泰西地区人民抗日武装力量蓬勃发展之后而建立的起来的。第六支队自1938年11月26日成立,至1940年3月升级归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运河支队建制,在短短的15个多月时间里,继续发动群众,扩大武装,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开创了泰西抗日根据地,成为泰西军民抗日的中坚力量。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军沿津浦铁路南犯。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兼第三路军总指挥韩复榘在国难当头之时,采取完全不抵抗主义,所属10万人马,不战而向南逃窜,致使日本侵略军长驱直入,山东大部相继沦陷。山东省委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和北方局的指示,决定在国民党军队正在溃逃、日寇尚未到达或虽已到达尚未立稳之际,组织抗日武装。1937年10月,山东省委派张北华、远静沧和程重远等同志到泰西,和本地区的老党员一道,发动群众,准备武装起义。
1937年12月30日夜,张北华、远静沧、崔子明、程重远、夏振秋、夏天任、曹龙骧、叶子真、叶明伦、刘西岐等一批共产党员在泰安夏张镇举行武装起义。同时,王仲范、张魁三、张韶三等和徐麟村、葛阳斋、孙诗贵、孙诗轩、乔绶卿、陈惠民等同志分别在泰安九区和肥城三区组织抗日武装。这三部分抗日武装,于1938年l月11日在肥城空杏寺集合,宣布成立“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推选张北华为自卫团主席,远静沧为政治部主任,葛阳斋为副主席,不久增补李冠元为自卫团副主席,李文甫为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2月5日,由共产党员万晓塘、魏金三、冯乐进、袁振、张耀南、冯晓云等同志在长清马湾组织领导60多名同志举行了马湾起义,编入“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
由于泰西地区东靠津浦路,西临黄河,北至济南,是党中央和北方局经过鲁西和湖西联系山东东部的通道,是敌我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所以,党中央和山东省委对泰西的抗日工作极为重视,先后派了三批红军干部和老党员加强自卫团的领导。1938年5月泰西特委建立,特委书记段君毅和一起来的何光宇(红军)同志直接参加自卫团的领导工作。1938年6月6日,毛主席与刘少奇同志联名电示:“山东的基干武装应组建支队,恢复和使用八路军游击支队的番号……”根据这一精神,省委决定,对各地的起义武装实行统一领导,并以各力量较大的起义武装为基础组建支队。山东西区人民抗敌自卫团由大峰山独立营(自卫团第四、十一、十七大队组成)和自卫团第一大队编成。独立营的主力是自卫团的第四大队,该部队在回到大峰山地区后站稳了脚跟,开创了大峰山根据地,大峰山成为了泰西的主要根据地。
时至1938年11月,泰西地区主要武装相继集中于大峰山区,合编为山东纵队第六支队。
第六支队是以自卫团为基础组成的,刘海涛(红军)任司令员,张北华任政委,何光宇任副司令员,马继孔任参谋长,李冠元任政治部主任,程重远任供给部长。支队辖4个团,3个独立营,一个特务营,共4000余人。陈伯衡任第一团团长,刘星任政委,邹鲁风任政治处主任。该团的前身是范筑先十支队东进梯队。实际是我党鲁西特委领导的。它最早是由共产党员万里、刘星等同志根据鲁西南工委的指示,于1938年2月在汶上、东平两县动员100余名青年教师、学生和农民武装起义后发展起来的一支革命部队。开始叫汶上人民抗日自卫队,经几次战斗之后,开到聊城地区冠县整训,编为范筑先十支队挺进队。同年10月,又与东平县五区人民抗日武装合编为十支队东进梯队,辖两个团、一个独立营,共1000余人。曹鸿胜(红军)任第二团团长,张潭任政委,郭强任政治处主任,均为鲁西特委的干部。该团由大峰山独立营(自卫团第四、十一、十七大队组成)和自卫团第一大队编成。独立营的主力是自卫团的第四大队。
于会川任第三团团长,李文甫任政委,刘继河任副团长,王少云任政治处主任。主要由范筑先十七支队和自卫团第二及十一等大队组成。如同一团的前身十支队东进梯队一样,十七支队名义上是范筑先部队编制,实际上也是我党领导的部队。1938年6月,泰西特委与国民党山东一专署协商,委任于会川(地下共产党员)为肥城县长。于会川依靠团结肥城县老共产党员徐麟村(未公开的肥城县委书记)、张维之及主张抗日救国的知名人士刘继河、郭月斋等重新组成了5个中队,另新建了一个特务连。他将泰西特委和自卫团派去的十几名党员干部分配在各中队大力开展政治工作,从而很快团结、改造为一支人民武装。当于会川等同志和共产党员身份暴露并被解除职务后,他们在党组织的指示下,将近500人的保安队改编为范筑先十七支队。泰西独立团是由原自卫团十三、十四和十五大队组建的。武圣域(是原泰安县十区区长,经我党特别是是老共产党员夏振秋同志帮助,毅然站到抗日方面来)任团长,夏振秋任政委,李介人任政治处主任,马亚鲁任副团长,梁坚斋任参谋长。
六支队在大峰山整编后第一次把泰西各部武装实施统一领导,战斗力大大增强,广大官兵戴上了八路军的臂章,士气更高,六支队的建立,标志着进入了全面开创泰西抗日根据地的新时期。
六支队成立后,一团开赴东(平)汶(上)平原,二团开赴平阿山区,三团、泰西独立团开赴泰肥山区,大峰山区由新组建的大峰山独立营接防。支队机关和二团常驻平阴、东阿之间的大山区,司令部曾设在平阴城南王楼。
为了培养部队政治、军事干部,六支队建立后,随即建立了第六支队军政干部学校,任仲夷、冯乐进分别担任校长、政委。军政干校在平阴泊庄和东平柿子园举办了两期训练班,培训500余人,部分同志在训练班入党。段君毅、万里、刘海涛、何光宇等都先后去讲课或指导。1939年1月,随着部队发展壮大的需要。六支队在肥城岈山一带建立了后方医院。同年2月,支队后勤部在肥城三区葛家台村创建了弹药厂,主要制造手榴弹。
1939年3月,一一五师进驻泰西地区后,使根据地各方面的工作都有很大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一方面是于4月份帮助六支队进行整编工作。整编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头重脚轻”的问题。代师长陈光和政委罗荣桓等首长,亲自帮助部队作整编动员、教育工作,加强军政建设的基础工作。六支队主要负责人一人。原支队司令员刘海涛调离,司令员由原政委张北华担任,于会川不久调任支队参谋长,大团变小团,撤营合连,撤销了团机关各处,充实连队。连队建设支部。抽调一部分干部到地方工作,或组建地方武装工作。一一五师抽调几十名干部加强支队的各级领导。整编之后,支队在大峰山区召开了首次部队组织工作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00多人。
6月,一一五师帮助六支队进行了第二次整编,支队领导原司令员张北华调离,何光宇任司令员,石新安(红军)任政委。团缩编为营,原一、二、三团改编为一、二、三营(每营辖4个连)。刘继星(红军)任一营营长,刘星任政委;胡循武(红军)任二营营长,邹鲁风任政委;莫恩荣(红军)任三营营长,李文甫任政委(不久三营改特务营)。泰安(西)独立团改泰安(西)独立营。再次抽调部队干部充实地方。同时成立了泰西地区自卫队。自卫队员是不脱产民兵,其任务是站岗放哨,捉汉奸送情报,保卫地方政权和群众利益,协助部队作战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