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爱
清风
我从记事起,父亲就没让我“玩”过,他不是让我放学回家做饭,就是拿着口袋或背筐去扫树叶、拔草。他总念叨一句话,以后你不一定碰到什么事,但你能吃苦,能干活就饿不着。相当年在东北,一位叫xx(我忘记叫什么名字了)他下放到农村,依然会干活而不痛苦。后来平反,回北京了。所以,父亲一直就这样要求我。
父亲不允许我犯错误不改。小时候如果犯错误了,要自己跪到一块木板上,不允许吃饭,直到认错。
随着年龄的增长,父亲有意识地让我独自去办事,或干更累的活,在猪圈扔粪、挑水、田间浇水、使用牲畜驾车等复杂而繁重的农活,让我能挑起家庭农活的重任。
对于姐姐,父亲就让她学做饭、针线活。但父亲从没打过姐姐,他对我的教育影响我的一生,知道了“男女有别”。姐姐好像天生不是做饭的材料,往往大多数不尽“口意”。父亲只能叹惜。而我却有一把好手艺,经常获得父亲赞许。
大体就是这些,因为贫穷,既使终日忙碌,收入也仅仅维持家庭温饱,没有真正攒下钱。直到我上济南上学,毕业参加工作,才算改变了家庭,接上了电,买了电视。整修了房屋,过上了中等以下家庭的生活。也体现了“知识改变命运”。所以,姐姐留在农村,没有进一步上学,我也深表遗憾。是这个家族中,唯一一个没有考出来的,我也深深地疼爱着她。
我清楚地记着,每次姐姐放学回家,父亲已把饭做熟,因为姐姐不会骑车子,她得快来快走,以免上学迟到。所以每次她回家不管熟没熟饭就掀锅盖,好几次我不同意而大打出手,至今也成了我的内心愧疚。
每年冬季快来临的时候,他就去赶杨盘集,从集市上买回几双棉鞋,他不会做鞋,但心里比母亲还疼我们的。他的无私像永远的太阳,我心里记得清楚,清晰而温暖,可惜我没有留下一双儿时的鞋子作为念想。
因为出村上学,父亲省吃俭用托姑夫给买回来一辆二手自行车,可惜姐姐几次学不会而放弃。我则调皮地学会了,当时这辆自行车成了我家唯一的高档家俱。
尽管家中没有什么东西,父亲依然支持我们读书,而且从没有因为家庭的原因而请假。父亲宁肯自己上地干活,半夜起来割麦子,也没让我和姐姐上学迟到。
吃饭,必须等家长安排,一家人到齐才能“掀锅”。小孩子双手端碗吃饭,不能呱嗒嘴,不能把筷子乱放等。
父亲不因家境贫穷而消沉,他从没欠亲戚、朋友等一分钱,父亲在世时常常对我说:“你可以自豪地说我爸爸没有欠别人一分钱”。他用自己羸弱的身躯托起了整个家庭,把自己的孩子放在更安全的平台,自己无怨无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