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编辑社成员
名誉社长:谭丽华
特约顾问:张振林 孟祥忠 岳新华
顾问:清廉宇 李秀德 岳新华 王世元
主编:润牙子
常务负责人:中秋明月 渝香居士 阿莲 神剑大侠 书香 王世元
诗评:渝香居士 热血兵团 书香
本公众号微信: Ryz98416
文渊行
龚太银
文舟破浪探幽情,智械为帆岂罪旌。
烛暗勾栏高氏笔,潮深监狱费公声。
铁肩担道书权暴,素手雕琼索舜英。
莫惧尘渊千丈晦,魂炉烈处铸星精。
溺水之责不在教师,教育之重岂在无限追责
龚太银
近日,浠水县教育局因一名学生暑假期间在家溺水身亡而处分其教师的消息引发广泛讨论。人们不禁要问:学生离校期间的安全责任究竟应当由谁承担?将悲剧的责任无限延伸至教师身上,不仅违背了基本的权责对等原则,更折射出一种将教育者视为“无限责任主体”的社会心态。这种追责逻辑,既无法律依据,也有违教育本质,最终只会让教师群体陷入如履薄冰的境地,使教育失去应有的温度与活力。
从法律视角看,这种追责缺乏正当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明确规定,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才依法承担责任。暑假期间学生已离校,监护权自然回归家庭,教师既无监管义务,也无监管可能。将学生家庭监护范围内的意外事故归咎于教师,如同要求医生为患者出院后的健康问题负责,既不合情,也不合法。这种“有罪推定”式的问责,暴露的是对法律精神的误读与对教师职业的苛求。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这种追责模式反映出社会对教育功能的扭曲认知。教育本应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崇高事业,如今却被异化为一种“全包式”服务。教师不仅要负责学生的学业成长,还要为学生的所有行为后果兜底。这种无限放大的责任期待,实则是将家庭、社会应承担的责任转嫁给教育者。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笔下的教师角色清晰而有限,而今天的社会却期待教师成为学生的“第二父母”、“安全卫士”甚至“人生担保人”。当教育被附加了如此多本不属于它的职能,教师怎能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
过度的追责文化正在扼杀教育的生机。当教师因害怕承担责任而不敢组织课外活动,当学校因担忧意外事故而取消一切可能有风险的教育实践,最终受损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呼吁:“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但如果我们的教育环境迫使教师只能将学生关在“保险箱”里,又如何培养出有勇气、有担当、有能力面对真实世界的少年?教育需要一定的容错空间,教师需要合理的免责边界,否则教育只会沦为一种防御性行为,失去开拓与创新的可能。
学生溺水身亡是令人痛心的悲剧,但防止类似事件的关键在于加强家庭监护和社会防护体系建设,而非苛责教师。我们应当明确教育的边界,尊重教师的专业界限,让教师能够安心教书、专注育人。只有建立权责明晰、理性包容的教育生态,才能让教师重拾职业尊严,让教育回归本质。教育的终极目的不是规避所有风险,而是培养能够面对风险、战胜风险的人。这一真理,值得我们时时铭记。
不要把追责异化为懒政的遮羞布
龚太银
暑假期间某地学生在家溺水身亡,教师被教育局无端追责;学期中间,多地教师常态化上路执勤。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事件,实则暴露出同一种行政逻辑的荒谬。在这种逻辑下,教师成了可以随意支使的“万能替罪羊”与“勤杂工”,教育系统沦为某些部门推卸责任、转嫁压力的“自留地”。这种不务正业的瞎指挥,不仅折射出管理能力的贫乏,更在摧毁中国教育的根基。
某地教育局对溺水学生的老师处分文件显示,追责依据竟是“未按规定进行家访”。这种“欲加之罪”式的问责,与指派教师上街执勤一样,都是权力任性的产物。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指出:“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当行政权力可以任意突破专业边界,将教师当作“软柿子”来捏,反映的正是某些管理者对自身职责的逃避。学生暑期安全本属家庭监护与社区管理范畴,市容和交通秩序维护理应是城管和交警部门的专职,但某些官员宁愿消耗教师精力也不愿完善社会治理体系,这种“舍难取易”的选择,暴露的是典型的懒政思维。
春秋时期,鲁哀公问政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而今某些官员的作为却与之背道而驰。当特级教师被迫放下教案去驱逐摊贩,当班主任顶着烈日指挥路面交通,这不仅是人力资源的错配,更是对专业尊严的公开羞辱。某校教师交流群流传的段子道尽荒诞:“上午讲《师说》‘传道授业’,下午被派去十字路口‘传交规业’。”这种身份撕裂正在消解教育的神圣性。据中国教育研究院调查,63%的教师认为行政干预已严重损害教学自主权,这种伤害远比课时不足更致命。
北宋王安石曾批评官僚体系“习于苟简非一日”,这种积弊在今天演变为更隐蔽的制度性无能。某市教育局要求教师包保贫困户,结果出现“教师在地头填表,学生在教室自习”的怪象;某区为应付检查让学校停课搞卫生,反而制造了新的形式主义。这种“头痛医脚”的管理方式,如同饮鸩止渴,只会陷入更深重的困境。德国社会学家韦伯预言的“理性铁笼”在此显现:当行政系统习惯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转嫁压力,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会持续退化,最终形成路径依赖。
有鉴于此,笔者认为重建教育秩序已经时不我待:
其一,立法明确教师职责边界,像日本《教育基本法》那样规定“教师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的本职工作以外的业务”;
其二,建立责任清单制度,如深圳出台的《中小学教师减负清单》,将非教学事务拦在校门之外;
其三,完善社会治理体系,某市组建专业文明劝导队替代教师执勤的做法值得推广;
其四,强化监督问责,对随意摊派任务的行为实施“一票否决”,就像成都某区教育局因强令教师扶贫被上级通报处分。
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曾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某些管理者既缺乏对教育规律的基本认知,又缺乏改进工作的实际行动能力,其瞎指挥造成的危害远不止于几堂被耽误的课。当教育沦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当校园变成行政权力的“跑马场”,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当下的教育质量,更是民族的未来。唯有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让教育的归教育、行政的归行政,才能终止这场荒诞的闹剧。
秋思赋·蕲阳楼望
龚太银
蕲阳故郡,漕水之滨。寓金都之高阁,瞰四野之苍茫。晨光熹微,薄雾轻笼雷溪河畔;暮色四合,余晖漫染麒麟山岗。秋风乍起,穿行于街衢巷陌,木叶萧萧,零落似游子羁愁;寒露初凝,缀点在漕河四桥,草色离离,凄清若故园残梦。于是独倚轩窗,临风听暮,但见城郭延展,灯火明灭,忽觉天地寂历,百感萦怀。
夫秋之为气也,肃杀而深沉。其掠过赤东湖也,则烟波皱起,寒漪如诉;其穿行雨湖之畔,则松涛呜咽,似泣前尘。草木摇落于鹞鹰崖下,非独风雨,实乃岁序之更迭;街巷喧嚣于新老城间,岂仅市声,亦杂古今之慨叹。麟阁江山,空余石础;荆藩旧苑,唯见秋蒿。岁月其徂,风流云散。
嗟乎!漕水汤汤,过客攘攘。春华易逝,蕲艾盈野之香犹在鼻端;夏盛难留,三角梅棚之艳已辞眼帘。及至秋深,繁华尽褪,唯余楼影伶俜,映衬长空雁字。少年意气,曾慕时珍涉千山而尝百草;老来心境,却似孤舟系浅滩于漕河之涘。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忽忽焉青丝成雪,惶惶焉壮志成尘。古城墙头,新苔漫漶旧垒;高铁站外,银龙游走苍茫。
若夫登楼极目:北望云丹山,雾锁前朝箭楼,云卷云舒,幻化百年兴替;南眺长江练,波涵往代樯橹,帆来帆往,淘尽千古英雄。俯察漕河,清波冷冽,鱼潜渊底,恍见商船漕影随萍聚散;回首新城,霓虹初上,车流蜿蜒,顿觉浮世逆旅如露如电。
秋之来也,抚断碣而怆然;秋之去也,对流光而惘然。然则,秋固循律,人自多情。与其叹麟山烟雨之难驻,不如寄闲情于笔砚药炉;与其悲漕水浮萍之易散,且共醉一樽于蕲阳明月。顾影白茅,遗韵犹存;时珍故里,仁心未远。此心安处,或即吾乡。
赋罢,风息,市声渐隐,唯余窗灯如豆,映我秋心,与漕河星火,共此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