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抗议无效”的骑行:二十公里读懂“天职”
作者 齐春茹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句镌刻在铁律中的格言,其重量究竟几何?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千集格言剧组决定不再用言语回答,而是带领一群习惯了手机与空调的孩子,踏上一场特殊的追寻——前往肃宁县万里镇红色小镇,那片曾是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抗战指挥部旧址的热土,用二十公里的滚烫骑行和一段被硝烟浸透的历史,去称一称这四个字的千钧之重。
正值盛夏,酷热难耐。清晨,孩子们被妈妈们从睡梦中唤醒,睡眼惺忪地骑车前往武垣公园门口集合。看得出,他们一个个都兴致不高,无精打采。当得知要骑行二十公里前往红色小镇,重走抗战路时,气氛一下子炸开了锅。
乐乐一脸焦急,跑过来说:“阿姨,现在反悔还来得及不?我的游戏账号还没托管呢!”腾腾推了推下滑的眼镜,嘟囔道:“根据我的运动APP计算,这相当于攀爬十座楼梯,我感觉自己会累垮。”小美揪着头盔带子,可怜巴巴地向妈妈求情:“妈妈,我保证以后天天刷碗,这次能不能不去呀?”
孩子们的抵触情绪,反倒更加坚定了我们开展红色教育的决心。我当机立断,说道:“抗议无效!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现在——出发!”
就这样,一行人骑着自行车,浩浩荡荡朝着红色小镇进发。一路上,热浪滚滚,大家几次停下来喝水、补充能量。历经一个小时的艰难骑行,终于抵达了目的地。
走进小镇的小院,讲解员热情地迎上来,开始为我们讲述每一组塑像背后的故事。东面第一座烈士塑像格外引人注目,他头戴礼帽,身着礼服,胸前佩戴着大红花,双手抬着担架。讲解员介绍,这是一位刚刚举行完婚礼的战士,还没来得及换下礼服,就义无反顾地投身战场,最终壮烈牺牲。第二座塑像是一位年仅十五岁的小战士,他眼神坚毅,目视前方,双膝跪地,右手紧握刺刀,左手捂住流血的胸口。据说,清理战场时,战士们想从他手中取下刺刀,却发现他依旧死死攥着,不肯松开。
听到这里,年仅5岁的小演员晗晗眼眶泛红,他缓缓走到塑像前,恭恭敬敬地敬了一个军礼。这一幕被摄影师迅速捕捉下来。晗晗的爸爸是一名边防军人,此刻正在拉萨的大山里集训,暑假期间孩子都没能和爸爸见上一面。参加这集格言剧的拍摄,是孩子送给爸爸的八一建军节礼物。
院子西面,同样陈列着两组塑像。第一组展现的是贺龙师长手持烟袋,与老乡亲切交谈的场景,身旁还坐着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小男孩名叫王续忠,当时贺龙师长用家乡话亲昵地叫他“伢子”。他兴奋地跟旁人说:“贺龙师长给我起了个名字!”从那以后,村里人都喊他“伢子”,这个名字陪伴了他一生。
第二组塑像是白求恩大夫正在给受伤的小战士包扎伤口,身后的护士双手捧着手术工具。孩子们在课本里早已熟知白求恩同志的伟大事迹,如今亲眼见到塑像,眼中满是惊喜与崇敬,全都竖起耳朵,聚精会神地听讲解员讲述那些感人至深的故事。当听到白求恩同志在3月2日黑马庄战斗期间,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完成了19台手术,直到4日凌晨6点才想起3月3日是自己49岁生日,还在日记中写下“我过了一个特殊的生日,我很骄傲,我是战场上年龄最大的战士……”时,孩子们的眼眶都湿润了,被白求恩同志的无私奉献深深打动。
听完塑像的故事,孩子们走进第一展室。讲解员指着墙上的冀中军区政治工作会议代表照片,说道:“1939年,贺龙师长率八路军120师挺进冀中,驻扎在肃宁县万里镇万里村,这里便成为当时冀中军区四十多个县的指挥中心。贺龙、关向应、吕正操等革命家在此指挥了著名的北曹庄战斗、大曹村战斗、黑马张庄战斗,三战三捷,打得日寇丢盔弃甲,狠狠地打击了他们的嚣张气焰。”
小美满脸惊讶,忍不住问道:“他们太厉害了!这么激烈的战斗,一定非常危险吧?”讲解员神色凝重,微微点头:“当然危险。但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哪怕前方是枪林弹雨,是生死考验,他们也绝不退缩。就说120师接到死守阵地命令时,没有一个人当逃兵。有个小战士才12岁,腿被炸断了,还咬着牙传递情报。”
乐乐皱着眉头,疑惑地问:“为什么一定要服从命令呢?撤退保存实力,以后再打不行吗?”讲解员指向墙上的三大战役图片,严肃地说:“战争不是儿戏,每一道命令都关系到战略全局,关系到无数百姓的生死存亡。服从命令,是为了实现更大的战略目标,是为了保护身后的同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当年战士们服从命令,浴血奋战,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和平生活。”
孩子们陷入了沉默,小美悄悄擦去眼角的泪水,腾腾把书包里的小风扇放回背包,乐乐也把没吃完的饼干塞进口袋,仿佛在这一刻,所有的零食都失去了吸引力。他们静静地参观着烈士照片、壁画,以及锈迹斑斑的枪炮、军服、电报机等展品,眼神中满是专注与敬重。
男孩子们的目光被一支锈迹斑斑的冲锋枪吸引住了,他们好奇地伸出手去触摸。得到讲解员的许可后,孩子们小心翼翼地把冲锋枪拿到室外,迫不及待地模仿射击动作。可刚一用力,他们就皱起了眉头,这枪比想象中重得多。他们涨红了脸,使出浑身解数,才勉强将枪端起。这一刻,他们对八路军战士的敬意又增添了几分。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小院里,为三位革命家的塑像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孩子们仰起头,凝视着塑像,原本嬉笑的脸庞变得庄重肃穆。小美突然立正站好,对着塑像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其他小朋友也纷纷效仿,恭恭敬敬地行了队礼。
返程的车队,在暮色中划出一道青春的流星。来时的抵触与抱怨,早已被汗水冲刷殆尽,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无声的默契与昂扬。孩子们骑得飞快,把妈妈们远远甩在身后,仿佛要赶着去兑现一个刚刚许下的承诺。
我笑着问:“现在知道为什么要服从命令了吗?”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回答:“为了保护更多人!”“为了团队胜利!”晗晗在后座高高举起小手,大声说:“像我爸爸那样!”
那一刻我深信,这二十公里的艰难与震撼,已为他们的人生扣上了一颗重要的扣子。服从,是为了守护更珍贵的价值;命令,其灵魂并非权威,而是共同的信念与托付。
八十年前的军魂,就这样穿越时空,在这一天,于一群少年的心田,完成了它庄严的接续。
作者简介:齐春茹,河北省肃宁县第一实验小学教师,沧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多篇作品散文、随笔发表于县市级报刊和公众号。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