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原学人田宏刚
文 / 王景民(陕西蓝田)
田宏刚,西安市白鹿原前卫镇龙旗寨人。龙旗寨是一个出画家教授和普通教师的小村庄,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他,不可避免地染上了一脉书香气。
自幼好学,尤喜读书,兼爱文艺。其时年少,家境贫寒,无书可读,他就将小学语文课本一课不落的熟读成诵。但这绝对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于是他便主动向有藏书的人家登门求借。毕竟是他人之物,往往虑人逼取,难以尽兴。由此他便有了购书已有的强烈念头,常借父母命其上集购物之机,精打细算,忍饥挨饿,省下几角零钱用来买书。每每得以爱书,便如获至宝,兀自欢喜,手不释卷,以至于挑灯夜读,遂屡屡深得书中精义。与此同时,他还痴迷文艺,自学简谱,尝试给自已熟悉的曲谱重新填上唐诗宋词,结果那些原本深奥难懂的古人诗句,便在这种吟詠歌唱的方式中,加深了理解,强化了记忆。平常的耳濡目染,让他爱上了文艺。在学校他热切的关注文艺活动,在家里有时一旦兴之所至,就会模仿当时的名剧佳作,自设情境、自备道具、自行报幕和演出,玩得不亦乐乎!动情满意之处,还忘情鼓掌,鼓励自已。一个小小学生,硬是把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刘三姐》《白毛女》等部分情节连同歌曲音乐演了下来。至今,那件浸透着慈母心血、承载着对文艺热情挚爱,曾经用于饰演杨子荣的虎皮马甲,仍然留存,以作纪念。这就是他的少年时代,在这一时期,是书籍和艺术,温暖着他的心灵,照亮了他的生活,使他过得快乐而又多彩!
在此后的求学路上,无论是上了中学还是攻读大学,他总是旧爱难改,积习成癖。上学是需要花费的,当时的家庭并不宽裕,总是紧巴巴的,所以对于他的家庭供给本就不多,但是为了购得心仪之书,他会紧缩银根,勒紧裤带,硬是从牙缝里挤出钱来。若因囊中羞涩,无钱以致,则白日念念不忘,夜晚形诸于梦。直到凑足书资,买来一观,方肯罢休!书,对他而言,一如稻菽膏梁,不可离开须臾!曾记得寒假一日,他自宅小屋,捧卷在手,激情来临时,竟独自一人分角色高声诵读。路过之人以为屋内真的有几人聊天说事。推门而入,见唯他一人,深感诧异,不以为然。由此足见他对书中的情节和人物理解深透,把握到位,所以才能造成误会,以假乱真!他就是这样一位痴情专注的读书人,在他看来,唯有听着自巳喜欢的音乐,读着自已钟爱的书籍,这才是最大幸福、惬意人生!
后来他毕业分配,供职校园,有了薪水,虽然为生活计仍然受限于经济,但是比起其它花钱项目,算得上出手大方。有好几次到了书店,一连看中许多好书,一时间二劲上来,竟是千元猛购,看得周围人瞪目结舌,惊叹不己,有同事背后揶揄他“龙王爷的坐骑――海兽”(讽刺他大手大脚花钱不过日子了),有的索性抛出一句"购书狂",而他自已却毫无悔意,满心欢喜,带上书籍,满载而归。同事见他如此狂购,出于善意,奉劝他攒钱改善家庭生活,可他却一如既往,不改初衷!甚至于公私不分,时常拿自已的钱购买教学用的磁带和影碟。教戏剧单元,就买《威尼斯商人》《打渔杀家》《白毛女》等;教历史,就买《记者眼中的二战一一我们为何而战》《莫斯科保卫战》《苏德大血战》等。买这些,纯属满足教学需要和个人阅读,从未想到学校报销之事。他之所望,只是为了让自已、让家人、让他的教学对象一一学生,能够学到准确丰富的知识,并在浓郁氤氲的书香中找到乐趣和满足。
就这样,年久日深,俸去书来,竟然汗牛充栋,藏书无数,而他自是坐拥书堆,随意畅游,朝夕捧卷,夙夜诵读,就像饥饿的人扑向面包,废寝忘食,不能自拔,一任万事悠悠!数十载的勤奋诵读,增长了他的学识才干,几十年的教学工作,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凭借多年的积累和沉淀,凭借多年的记忆和思考,他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和表达的需要。于是他又利用"三余"时间,不舍昼夜,无论寒暑,伏案疾书,把自已想说的一切,尽情吐发。尽管也曾有过"捻断数根丝"的艰难,但更多的则是洋洋洒洒,挥斥方遒的快乐,且篇篇华章,文呈绚丽锦绣,理见高屋建瓴。读者悦赏,学问得到补益,精神堪称享受!其操业教育以来,非但桃李遍植,硕果盈技,更有数千诗文珍品相继问世。时至今日,虽年逾半百,仍搦管为文,不辍耕耘,奋力精进,著述日新!尽管他处事低调,少有刋发,不露锋芒,自掩光华,然因其文品出众,人品过硬,加之多首K歌,风骚独领,因之声名渐隆,粉丝日众。当今陕西文艺界称其为"黑骏马“,各大报刋及交流平台多有稿约,时有文学艺术爱好者登门求教,撷取真经……这正是:“幽兰在山谷,本自无人识,只为馨香重,求者遍山隅”。
彼为吾友,山水知音,特予推介,以飨诸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