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日子
孙培棠
人生如戏,这话听来有些老套,却也不无道理。只是这戏台子搭在寻常巷陌,锣鼓点敲在柴米油盐上,倒比那戏园子里的更见真章。
我住在老城区一条老巷里,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每日清晨,卖油茶的黄婆推着小车吱呀吱呀地碾过,那声响比什么闹钟都管用。她总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头发挽成一个紧实的髻,皱纹里夹着笑意。"热乎的油茶咧——"这一嗓子,把整条巷子都喊醒了。
隔壁李家的二小子,今年刚上小学,书包大得几乎要拖到地上。每日清晨必要在门前磨蹭半晌,要么是鞋带散了,要么是红领巾歪了。他娘急得直跺脚:"小祖宗哎,再不走又要迟到了!"那孩子却只管仰着脸看屋檐下的蜘蛛网,阳光穿过露珠,在他眼里折出七种颜色来。
巷口的老槐树下,总聚着几个退休的老头。楚老头的棋盘摆在石凳上,一坐就是大半天。他下棋时极认真,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偏生棋艺平平,十局里倒要输八九局。输了也不恼,只摸着光溜溜的下巴说:"明日再来,明日再来。"这般明日复明日,竟也过了五六个春秋。
菜市场在巷子拐角处,活像个微缩的人间。卖鱼的张胖子嗓门最大,手掌被冰水泡得发红,却总能把一条死鱼说成活龙。他的摊子前永远挤满了精明的老太太,这个掐掐鱼鳃,那个翻翻鱼眼,硬是要从死物里挑出个新鲜劲儿来。旁边卖豆腐的刘婶从不吆喝,只安静地切着雪白的豆腐块,刀起刀落间,豆香味就飘了半条街。
我家窗台上养着几盆茉莉,不是什么名贵品种,倒也好养活。浇水的活儿归我,妻子只管赏花。她总说我是"辣手摧花",因我常把水浇得太急,冲得泥土四溅。后来学乖了,改用喷壶细细地洒,她便笑着说我"矫枉过正"。这般琐碎的对话,竟也成了日子里的甜味剂。
黄昏时分最是热闹。放学归来的孩童像一群麻雀,叽叽喳喳地掠过巷子。谁家飘出炝锅的香气,油星子在锅里噼啪作响。三楼的老周照例要拉二胡,调子总跑得厉害,偏他自己浑然不觉,摇头晃脑拉得陶醉。楼下乘凉的人们听得龇牙咧嘴,却也没人真去打断——横竖都是老街坊了。
前些日子巷尾搬来对年轻夫妻,装修时叮叮当当闹了半月。我原有些烦厌,直到某日看见那小媳妇蹲在门前,正用彩笔在水泥地上画跳房子格子。她男人站在一旁傻笑,手里提着刚买的酱油和醋。忽然就觉得,这吵闹也是好的。
人生已过大半,渐渐懂得所谓快乐,原不必去远处寻。黄婆多给的一勺油茶,楚老头终于赢的一盘棋,妻子发现茉莉又开了两朵时的惊喜,都是生活偷偷塞给我们的糖。想要的越多,口袋里的破洞就越大。倒不如守着这一亩三分地,看云是怎么慢慢爬过屋顶的。
夜里关了灯,听见妻子在隔壁轻轻咳嗽。月光透过窗帘缝,在地板上画了道白线。忽然想起白日里看见李家二小子在墙上写的粉笔字,歪歪扭扭的:"明天会更好"。
这小傻子,他哪里知道,今天就已经够好了。
作者 简介
孙培棠(曾用名:大海滩、许旭),徐州市国土资源局退休干部。
《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文学爱好者。在乡镇担任通讯员时期,先后于《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华日报》《徐州日报》《铜山报》及省、市、县电台发表稿件500余篇。退休后重拾文学创作,已出版:
文集《人生交响曲》(30万字)
散文集《百花飘香》(25万字)
长篇小说《乡村风情》(27万字)
主要获奖作品:
报告文学《大美徐州》(一部家乡文化的壮丽史诗)荣获2024当代作家年度文学奖一等奖。
散文《放歌磨盘山》获“翰墨流芳杯”全国文学原创大赛三等奖。
《愿做党需要的那颗螺丝钉》在“喜迎二十大,初心不改”征文活动中荣获一等奖。
文学作品在中共徐州市机关工委“见证精彩、时代印记——喜迎二十大”文学、摄影征文中荣获优秀奖。
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参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175596.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