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里的立身之本(散文)
文/张学礼(山东广饶)
晨光掠过窗台上的绿萝时,总会想起那句"一生珍惜光阴,不虚度年华青春"。时间是最公正的匠人,它从不为谁停留,却会把认真生活的痕迹,细细雕琢成生命的年轮。少年时总觉得日子漫长,直到看见鬓角的白发才恍然——所谓青春,原是用来燃烧的火种,而非窖藏的寒冰,唯有让每一刻都发光,才能在岁月尽头遇见无憾的自己。
有人把光阴耗在追逐荣华里,却忘了生命真正的重量从不在物质的堆叠。古往今来,多少金玉满堂的故事最终化作尘埃,反倒是那些坚守本心的身影,在时光里愈发清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在东篱下种菊,种出了精神的丰饶;朱自清拒绝美国救济粮,用傲骨丈量出文人的气节。他们并非不食人间烟火,只是懂得:金银会锈蚀,地位会更迭,唯有那颗跳动的良心,才是永不褪色的通行证。良心是无形的秤,称量着言行的轻重;是无声的尺,划定着做人的边界,失去它,纵有万贯家财,也不过是精神的乞丐。
世间的善意有千万种,而"雪中送炭"的温暖,总比"锦上添花"的热闹更动人心。庆典上的掌声易散,寒夜里的炉火难忘;顺境时的追捧易逝,困厄中的援手长留。见过暴雨中为流浪者撑伞的路人,见过为陌生患者捐献骨髓的青年,他们的善举没有聚光灯,却像暗夜里的星光,让人间有了温度。锦上添花是锦上的绣,再精美也只是装饰;雪中送炭是雪中的炭,再朴素也能焐热生命。这份情重,在于它不图回报的纯粹,在于它把别人的难,当成了自己的事,让冷漠的世界有了穿透寒冬的力量。
立身于世,最坚实的根基莫过于"仁慈善孝品端"。仁是推己及人的温度,看见他人的苦,便不愿袖手旁观;慈是心怀柔软的善意,对待世间万物,都存一份怜惜;善是根植内心的选择,不因外界的变化而动摇;孝是血脉相连的责任,把养育之恩,酿成岁月里的回甘。品端则是立身处世的脊梁,如松之直,似玉之洁,无论面对诱惑还是压迫,都能守住内心的方正。古话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的起点,正是这份内化于心的品格,它让我们在纷繁世相中,始终知道该往哪里走,该成为怎样的人。
而所有美好的品格,最终都指向"胸怀坦荡知感恩"的境界。坦荡是心底无私的明亮,不做亏心事,便无惧夜敲门;感恩是灵魂深处的回响,记得每一份温暖,便会生出传递善意的自觉。感恩父母的哺育,所以懂得反哺;感恩师长的教诲,所以传承薪火;感恩世间的馈赠,所以愿意奉献。就像成熟的麦穗,懂得弯腰致谢土地的滋养;就像饱满的果实,记得回馈阳光的恩泽。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眼中的世界永远有温暖的底色,他们在接受善意的同时,也把这份温暖变成了循环的光,照亮更多的角落。
夕阳西下时,看暮色漫过街巷,总有些身影让人难忘:或许是灯下苦读的学子,珍惜着青春的每分每秒;或许是搀扶老人过马路的少年,用善意温暖着黄昏;或许是守在病床前的儿女,用孝心回应着养育之恩。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如何在光阴里站成一棵正直的树——根扎在良心的土壤里,叶向着善意的阳光生长,最终结出感恩的果实。
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好的模样:不辜负时间,不违背良心,用善意对待世界,用感恩回应生活。如此,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我们都能在回望时说:这一程,活得认真,过得坦荡。
作者简介
张学礼,山东东营广饶县广饶街道人。义务兵五年,中共党员。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天津诗词学会会员、海河文学社顾问、东方诗人协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研究会会员、神鼎风诗词编辑部编委、齐鲁诗风签约诗人,半朵中文网专栏作家、青年文学家作家协会理事、竹韵汉诗协会会员、东方诗人协会会员、东方兰亭诗社理事、东方兰亭诗社顾问,2021年诗歌被大型《民间优秀诗选》收录,荣获中国诗歌圈官网创作奖。个人著有《执韵》格律诗4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