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今天推出沈秀芳老师的作品《站在白求恩故居前》,用优美的文字,独特的视角,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的真实写照,诠释了一个高尚的人的真谛。 站在白求恩故居前
文/沈秀芳
一、灵魂深处的一尊神
记得上小学三年级时,语文课本上有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知道了世界上有个国家叫加拿大,有个人叫白求恩人,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他这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初中时,这篇文章与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被称作“老三篇”,我们背得滚瓜烂熟。时代要求我们学习白求恩,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服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而我那时并不完全理解什么是高尚、什么是纯粹、什么是道德、什么是低级趣味,但意识中:只做好事,不干坏事的人,就是“有益于人民的人”。
关于白求恩的形象,觉得他应该像孝义坊人的样子,因为孝义坊姓白的人多,甚至有近似于白求恩的人名,如白浩恩、白培恩等。
1977年,电影《白求恩大夫》在户县上映,在那缺乏娱乐活动的年代,一票难求。某晚十一点场,才得到观看的机会。银幕上那位大个子,深眼睛,高鼻梁的外国人,颠覆了我对白求恩形象的想象。一个另类的英雄,走进了我、一个热血青年的心中。
影片中,白求恩率医疗队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受到干部、战士及老百姓的热烈欢迎,这样的场景使我激动。他建“模范医院”、培训战地医生、自制输血器、深夜查看伤员、为老百姓治病,使我感动。医院被敌机炸毁,他手牵驮着器械和医药的牲畜,带领医疗队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使我感动。炮火硝烟的战场旁边的手术台上,一位连长身负重伤急需输血,他挽起袖子让抽自己的,使我心疼。在没有麻醉剂、止血钳的情况下,为战士手术,他忍不住流泪,我也跟着流泪……
在山坡上的小庙中,他头也不抬,一个手术接着一个手术,炮弹不时落在附近,眼看敌人已包围过来,大家催促他立即撤退,可他说这是一个腹部手术,不能耽搁,否则有生命危险。坚持做完手术,忙乱中不幸手指被划破,回到医院,他又继续为重伤员做手术,由于伤口感染,不幸患上败血症牺牲在抗日前线。
电影看完了,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深夜,重读毛泽东的《纪念白求恩》,我想“高尚的人,有道德的人”应该就是敬畏他人生命,愿意为之付出一切的人。第二天课堂上(此时,我已是村小教师),我给学生们讲电影内容,讲白求恩的故事,教育他们做“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人。
此后,我有意搜集了很多有关白求恩的资料,才知道他并不姓白,全名是:亨利•诺尔曼•白求思。1936年西班牙内战,他赴前线抢救伤员。回国不久,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他又带上足量的药品和器材,携助手兼翻译,乘“亚洲皇后”号海轮,从温哥华港启程,经香港抵达武汉,他在那儿见到了八路军驻武汉办事处的周恩来,要求马上到前线工作。但因武汉正遭受日军轰炸无法起程,他就去高隆庞诊所,为空袭爱伤的战士截肢、止血、取弹片,用带来的药品和器材救治伤员。
在周恩来的安排下他离开武汉,于1938年2月22日辗转到达延安。第二天晚上,毛泽东主席在凤凰山麓的窑洞里接见了他。他向毛主席提议:根据他在西班牙战场的经验,医疗队必须到前线去,到战壕中去。
白求恩到了晋察冀根据地,被聂荣臻司令聘为全战区医疗顾问。为了适应战争环境,他组成流动医院,组织制作牲口背上的“药驮子”,制作“换药篮”。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仅1938年11月底的一天,在山西雁北进行战地救治,医疗队两昼夜连续手术71次。1939年2月,他率18人的“东征医疗队”到冀中前线救治伤员,4月的齐会战役中,他带领医疗队连续69个小时,做了115例手术。有些伤员分散在游击区居民家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去为他们手术。4个月行程1500余里,手术315次,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处,救治伤员1000多名。在中国不到两年时间,他冒着枪林弹雨,出生入死,挽救了无数战士的生命。
白求恩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不忘给聂荣臻写信:“把两个行军床和两双英国皮鞋留给聂司令,马靴和马裤留给冀中区的吕正操司令……给自己的勤务员邵一平和炊事员老张每人一床毯子……叮咛千万不要去京津一带够买药品,那里的价格是沪港的二倍……”在他的事迹中,我才真正明白了什么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固此他在我心中更加伟岸,他的银幕影像和文字记载,久而久之,在我灵魂深处形成了一尊神的存在。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走下了神坛。
那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一天,我和老红军鲁战胜——我的一个远房舅舅聊天,无意中说到当年打日本鬼子的事,他指着腿上的伤疤,说那里边的弹头是白求恩取出来的。我顿时惊异:原来白求恩不只在文字中、在电影上,他曾经和我的亲人有着生与死的接触,我的亲人身上留下了他的手温。我突然觉得白求恩离我们很近很近,甚至就在身边!他不是神,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伟大的人。鲁战胜还说“白求恩性格不好,医生、护士、助手有一点失误他就发火,但对伤员总是轻声细语,询问伤情,给予安慰”。
二、参观纪念馆
2023年6月我来到加拿大,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有关白求恩的遗迹,得知他出生在安大略省的、格雷文赫斯特小镇一个牧师家庭。1970年中加建交,1972年白求恩获“加拿大历史名人”称号;1973年加拿大联邦政府购买下他出生的那栋房子,修缮后成为国家级历史遗址,旁边还建有白求恩纪念馆,1976年开始对公众开放。
10月12日,我们从马卡姆出发,开车两个多小时,格雷文赫斯特小镇南大门出现在眼前,那是一个跨街牌坊,上面有一行醒目的英文大字Gravenhurst。过了牌坊,沿“白求恩大道”前行不远,就看见一座维多利亚式淡绿色两层小楼,屹立在街道的转角处。周边是一圈木栅栏围墙,转角处竖有中、英、法三种文字、内容相同的三块木牌,上面介绍说,此建筑是诺克斯长老教会1880年所建,1889年,白求恩的父亲是这个教会的牧师,母亲是传教士,白求恩就出生在这里。他们一家在此生活三年后,因要去各社区传教而频繁搬迁。
庭院内绿茵环绕,木制的座椅、挺拔的枫树、感恩节的南瓜、别致的小车……有看似中国的三代之家,六口人边参观边聊着什么。一位年轻的姑娘搀扶着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在一块牌子前阅读上面的文字。还有四五个老外,仰头看着故居指指点点……
身后传来一个声音:“看来这也是背诵过老三篇的人!”回头,一对中国老夫妇,说他们是来加拿大旅游的,出发前就决定要到这儿看看。老头还说,我们这一代都是在白求恩精神鼓舞下成长的,他当了一辈子的小科员,但都是认真工作,从没考虑过个人得失……
我和“小科员”夫妇顺着围栏前行,来到故居北侧的John Street 297号,这是中国大使馆援建的白求恩纪念馆。馆前有白求恩年轻时当矿工的雕像,以及白求恩和他的助手身穿围裙,袖筒高挽,像是正在手术的雕像。旁边配的文字是他抵达中国七个月,写给加拿大共产党组织信中的摘抄:在这个有着1300万人口的地区,我是仅有的一名合格医生。我的确很累,但是我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开心了,我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我们买票入内,迎面一幅宽大的书法长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白求恩军医学院的赠品,由底铁刚先生耗时80多个小时,精心誊写而成的隶书——《纪念白求恩》全文。长卷下的玻璃橱中,有台灯照亮的中国代表团1996年赠予的、镌刻在微型象牙上的《纪念白求恩》全文。
右手边是世界各地人民捐献的纪念品,其中有1995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华侨委员会合赠的白求恩正在手术的照片,有中央美术学院李琦教授的白求恩画像,有邓朴方赠送的《马踏飞燕》铜塑,以及印有白求恩头像的瓷盘、木雕、纪念章和纪念邮票等等。两个高鼻子大眼睛的白人一边参观,一边用英文交流。一位黑人女士领着两个孩子,不知用的那国语言,一边向孩子讲解,一边拍照。
左边四周展墙上呈现着白求恩不同时期生活、学习和工作的照片、实物及文字介绍。白求恩生于1890年3月4日,年轻时为筹措学费当过轮船侍者、伐木工、教员、记者;1916年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期间曾在加拿大陆、海、空三军服役,是海军战舰上的军医,是空军驻扎于安大略省军营的医务官。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获维多利亚十字勋章;1922年被录取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会会员,担任英国上尉军医、外科主任。1923年通过非常严格的考试,成为英国皇家外科医学院临床研究生。1926年夏天不幸染上肺结核,病愈后回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成为麦吉尔大学皇家维多利亚医院、加拿大胸外科开拓者爱德华-阿奇博尔德医生的第一助手 。期间,白求恩发明和改进了12种医疗手术器械,发表了14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1933年被聘为加拿大联邦和地方政府卫生部顾问。1935年被选为美国胸外科学会会员、理事,同年8月去苏联参加国际生理会议,11月加入加拿大共产党……
“小科员”激动地说:看到这些,任何一位参观者,都会为这位头戴无数光环的医学奇才,放下优渥的生活去战火纷飞的战场、冒死抢救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而感动。我也感叹到:今天,才真正明白了“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就是心中有理想、有追求,不被庸俗、世俗的东西所困拢,愿为自己的目标付出一切,甚至生命的人。
展墙上还有白求恩唯一的一张全家福,及白求恩为自己及妻子弗兰西丝所画的素描;有在西班牙及中国战场的事迹展览……
展室中心,陈列着白求恩在西班牙发明的,被称为“军事医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的、流动输血车模型。车对面站着中国石家庄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白求恩军医学院共同捐资制作的白求恩雕像。雕像旁的桌子上放着一本留言薄,上面大多是中国游客的墨迹,其中有2000年移民加拿大,署名为兵团六九届知青者,说他六次前来参观,每次都触及心灵。还有西安雁塔区的陈小军及安徽、北京、山西等地游客留言,都表达了对这位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的怀念和敬仰。留言薄上有少量英法文墨迹,但没想到的是还有一页是日文留言,我不由心头一震:这是反战同盟会那位善良的日本人对和平的赞美,还是那位战犯的忏悔?是那位刽子手的后代在英雄面前的认罪,还是真诚的道谦?我不懂日文,当然不得而知……
三、站在故居前
展室与故居间的庭院,有“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线战壕里的医疗活动区”:深深的壕沟上,沙袋围着几块木板是手术台,台下是刚刚作完手术、疲惫不堪,侧身蜷缩着的“白求恩大夫” (硬纸板做成)。战壕旁有医用担架和伤员用的手杖,以及供游客拍照的绿头盔……靠近故居有对这一建筑前世今生的介绍,有白求恩去过世界各地的标志牌……
院内种植着1890年左右,格雷文赫斯特普遍流行的花草,天竺葵、牡丹、栀子花、薰衣草等,其中火红的灌木卫矛,最贴切的反映了故居的宗教意义。还有代表白求恩对抗肺结核病,做出重要贡献的肺草。
从故居前门入内,左侧是白求恩父亲因天气等原因不能去教堂,在家为小镇上的人们举行婚礼和葬礼的地方,有为礼仪音乐而用的旧式风琴。风琴上方挂着白求恩的太爷、一位成功的皮毛商人、多伦多大学医学院创始人的照片。屋子四围摆放着精致的沙发、靠背椅,直通二楼的铁制取暖炉上、有装干花的熏香炉。最值得一提的是:正面墙上挂着维多利亚女王和丈夫的素描头像,证明了这一客厅的严肃性:一般人不得随便进入,包括家里的孩子。
从客厅右转入餐厅,厨柜里有多种玻璃餐具,屋顶悬挂着带有水晶吊坠的煤油灯。有趣的是,墙上还挂着一面招呼孩子们吃饭的小铜锣。厨房隔壁是白求恩父亲的书房,墙上有在蒙特利尔创建第一家长老教会的著名牧师,白求恩高祖的照片。
故居的二楼有4个房间,宽敞的主卧就是白求恩出生的地方,一张白色双人铁床旁,那摆放着玩具小熊的婴儿床,格外引人注目。这古色古香的陈设,还原了白求恩出生及生活的样貌。另一室内,是白求恩和家人的私人物品展览,最醒目的是白求恩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毕业时的集体照,其中有胰岛素的发现者之一,弗雷德里克•格兰特•班廷医生。照片下陈列着白求恩大夫的手术用具:矫形钻、有齿镊、灌洗器、牵开器等等。另一面墙正中,是白求恩患肺结核疗养期间,写给侄女的一封信,及白求恩和母亲、姐姐及弟弟的照片。下方陈列着滤茶盒、装饰盒、首饰盒等等。还有一个房间用作音像室,循环播放白求恩生平事迹的纪录片,每个座位上都有中、英、法、三种语言的听筒。最后一间房子,还原了他划破手指的那次手术。
参观完了,我迈着沉重的脚步来到围墙外,再次仰视这座故居,电影中三个印象极深的画面又浮现在眼前:一是一个黄昏,白求恩做完手术在河中洗完澡,躺在残桥的木板上,听着身下的流水声,对翻译说:真美!这叫我想起了我出生的地方,格雷文赫斯特小镇……莫斯柯克湖……我从小爱水、树木和太阳。二是通迅员送来战利品,一件日本军官大衣,他说要把这张狼皮带回加拿大,放入博物馆。三是1939年10月底,白求恩准备回加拿大,去蒙特利尔、渥太华募捐款和药品时,边整理行装边对翻译说:“假如飞机顺利,可以赶上和老母亲一起过圣诞节;很想看看黄昏时分的蒙特利尔,看看雪白的手术室;真想和妻子在凱色林大街上走一走,有很多话要对她说。”可偏偏就在他准备启程时,侵略者发动了“冬季大扫荡”,他又奔向了战场……
今天,格雷文赫斯特小镇还是这么美丽,他最爱的树叶红得这么鲜艳,屋旁密月湖的水还是这么平静,太阳光还是这么灿烂,而他——“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服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却长眠于中国的土地上……
他在美国底特律医学院任教期间,不幸染上当时的不治之症肺结核,怕传染给妻子,强逼其离开自己。疗养时,大胆的在自己身上反复试验一种前所未有的“人工气胸法”,奇迹般的病愈,但终生无儿无女,只留下了这座诞生和生活了三年的的神殿……我不敢再想下去,为了掩饰自己的失态忙低下了头。泪眼模糊中看到地上一片鲜红的枫叶,便小心翼翼地捡起来装入包中,打算回国后去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把这片叶子放到因敌机炸毁等原因,第三次迁于那里的白求恩墓前,以消解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的一份思乡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