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雨巷文学社
婺源行:黄杜坞的千年守望
作者:鲁建才 - 杭州

2013年8月30日 晨光刚漫过写字楼的玻璃幕墙时,我已候在公司楼下。七点整,绩溪胡适研究会的方静会长准时出现——这位绩溪检察院的副检察长拎着一兜温热的烙饼,笑意里带着几分访古的急切。"走吧,考水的路,早走早清静。"他坐上副驾,烙饼的麦香混着晨露的潮气,成了这场寻访的开场白。

考川太子墓
考川,当地人更爱叫它考水,藏在婺源西北的山褶里。相传这里沉睡着一位唐朝皇子,不是正史里浓墨重彩的太子,却在民间的族谱里,藏着一段被姓氏包裹的皇室往事。我们顺利抵达婺源县城,早有江西日报资深记者黄老师和小曹在迎候。
小曹坐副驾驶引路,车子碾过蜿蜒的乡路,半小时后,粉墙黛瓦的考水村已在眼前。没有路标的叉路口不知该往哪去时,溪边浣衣的小姑娘抬起沾着皂角泡沫的手,指了指右侧:"转过去就是。"果然,青石板路的尽头,一块木牌立在路中央,"步行进入"四个字透着不容置疑的郑重。方会长抚了抚牌面,轻声道:"该下车的,毕竟是太子墓。"
五百米的石板路,像被时光磨亮的竹简。行至黄杜坞(当地人唤作明经湾),左侧石碑上的文言文刻得古奥,我盯着那些斑驳的字,像在破译一封穿越千年的信;右侧溪边,功德碑排成弧形,捐款人的名字在阳光下泛着微光,倒像是给这段历史续上的注脚。
拾级而上,半山腰的山湾空地里,那座墓就静静地卧在那儿。暗灰色的墓碑饱经风霜,字迹已被岁月啃噬得模糊,倒像是故意要把身份藏进青苔里。后面的八边形墓座,每面依着方位刻着卦象,乾、坤、坎、离在风里沉默;半球形的墓身层层收窄,顶面的太极图清晰可辨,太极眼的圆孔与墓内相通——当地人说,冬天下雪时,这顶面从不积雪,偶尔还有青烟袅袅从太极孔中冒出,都当是奇事,其实不过是内热传导的缘故。离墓座一米远,便是山体,一人高的石坎砌成挡墙,像给这段往事筑起的屏风。
青灰色的墓砖是当年的旧物,凑近了看,砖上竟隐约有龙鳞和龙爪的纹路。这些带着皇家印记的砖石,一块一块砌成墓冢,远远望去,真像一条青龙盘卧在山坳里,悄悄泄露了墓主人的身世。
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的烟尘,仿佛就凝在这砖缝里。那时,梁王朱温胁迫唐昭宗从长安迁都洛阳,车驾行至陕州(今三门峡一带),何皇后诞下一子。昭宗望着车外的刀光剑影,知道此行凶多吉少,便将婴儿裹在御衣里,附上宝玩,咬破手指写下血书,托付给内侍郎胡清(婺源人,人称胡三公)和奶娘,趁乱南逃。胡三公抱着这李唐最后的血脉,一路颠沛隐至婺源考水,给孩子取名昌翼,取"大得覆翼"之意。后来昭宗被弑,九位皇子尽丧九曲池,唯有昌翼,在这江南山村里,以胡为姓,安然长大。
二十一岁那年,胡昌翼明经科登第,正欲赴任时,胡三公拆了墙壁,取出那袭龙衣御衫,还有何皇后那血书——"十万余众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字字泣血的往事摊开在眼前,他才知自己竟然是龙种。从此,胡昌翼终身不仕,在考水建了明经书院,讲学传道,精研《周易》,著书立说,成了世人尊称的"明经胡",也成了明经胡氏的始祖。
他的三个儿子,一支迁绩溪,一支迁歙县,一支留考水,后来西递宏村的胡氏,都是这一脉的分支。千百年过去,这家族竟出了胡适、胡雪岩、胡宗宪这般人物,想来,都是这"弃官守文"的家风在血脉里流转。
同行的黄老师忽然说:"刚才没数台阶吧?"据说这台阶大有讲究,每九级便是一个平台,共十个平台,最后是五步台阶,总计九十五级——既合了明经公九十五岁的寿数,又暗合"九五之尊"的寓意。站在墓前远望,九座山峦层层围拱,云气在山尖聚了又散,竟生出一种俯视天下的开阔,可再细瞧,墓口正对的竟是山外村后的玛瑙峰尖,而非传统墓葬讲究的山湾。"按老话,'墓口对山湾,世代都做官',这对山尖可是凶象。"黄老师叹道。
方会长望着那山尖,沉吟许久:"或许,是他自己选的。"经历过皇室喋血,见过江山易主的惨烈,这位幸存的皇子,早已怕了官场。他要让后代藏在大山的庇护里,做文人,做学者,再也不沾权谋。寻常人家扛不住这"凶象",但他是龙种,自带的福气,足以护佑子孙在笔墨里安身。
这顿悟让人心头发热。世人多以为他弃官是因"曾经沧海难为水",不屑屈居人下,可谁又知,更多的是守护——怕暴露身份连累养父一族,怕重夺江山再掀血雨腥风。他放下的何止是皇位,更是天下苍生的劫难。这般"苍生为重"的境界,让如今为争名夺利焦头烂额的我们,忽然有些汗颜。

守墓人
午后的斜阳洒向山坡时,我们才注意到墓下方台阶旁的小木棚,守墓的老人正蹲在棚口, 棚子里没灯,每天挑水半里山路;更没有煤气,烧火全靠捡枯枝。,一张木板搭的床。“祖上规矩”老人摩挲《明经胡氏宗谱》说:“总得有人守着。”
他不是胡昌翼的直系后代,却打小听着"明经翁"的故事长大,三十年前接过父亲的担子,就再也没离开过。
山风穿过松针,带着清冽的草木香扑在脸上。我们四个伫立在小木棚边,肃然起敬,谁都说不出话。望着老人佝偻的背影,忽然明白:有些坚守,不需要豪言壮语,只要将"责任"二字,揉进了日复一日的晨昏里。
离开时,我们心里一直默祷:愿老人平安度过每个山里的夜晚。
返程的车窗外,山影远去。忽然想起郁达夫的话:"一个出了伟人而不懂得珍惜、爱护、尊重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
考川探访太子墓行将过去整整十二年,而婺源的风、考水的溪里,分明还飘着千年前的誓言——那是一个皇子对苍生的承诺,是一位守墓人对历史的坚守。

2025.08.19

作者简介
鲁建才 男,1958年出生,杭州人,汉族,浙江大学土木工程硕士、高级工程师,原华通房地产公司总经理,先后参加绩溪胡适研究会、屯溪程朱理学研究会、杭州徽州学研究会理事、杭州市文学学会会员、杭州市苏东坡研究会会员。

投稿须知:
1.本刊为公益平台,欢迎公益投稿。
2.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原创作品,严禁抄袭,文责自负。
3.投稿作品必须是作者投首发作品。
4.本平台刊发文学作品: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文学评论,书法、绘画等。
5.投稿作品一经刊登,本刊以及中国雨巷文学所属机构均有使用、出版之权利。
6.投稿作品7日后未刊登,作者可自行处理,本刊概不退稿。
投稿须提供:
1.文本、2.作者简介、照片
3.朗诵者简介、照片,4.诵读音频、视频
投稿联系热线:13306500910
中国雨巷文学社
首席顾问:黄健 、特别顾问:周绍志
顾问:毛建一、 邓国安、徐勤
海外顾问:鄧瑛(德国)、王静(英国)
社长:陈继业
副社长:孙建胜(兼秘书长)
副社长:刘虹、王木清
雨巷文学编辑部
总编:陈继业(兼)
主编:韩菜菜、朱双碧
本期编辑:陈继业
(2025年 8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