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常的圣殿
— —论《扎格斯台的柴禾馕》中的微观史诗性
安徽/王瑞东
在现代诗歌日益精英化的语境中,《扎格斯台的柴禾馕》以近乎散文的平实笔触,完成了一次对日常生活神圣性的诗意加冕。这首诗如同一块刚出炉的柴禾馕本身——外表朴素,内里温热,在看似随意的叙述褶皱中,藏着现代人寻找本真生活的精神密码。
诗歌开篇即以公交站名"和丽佳苑"和社区名称"利群"建立起精确的地理坐标,这种近乎导航软件式的起笔,消解了传统诗歌对"诗意地点"的浪漫想象。诗人不登高望远,不怀古伤今,而是将目光投向维吾尔族食品店里尚未打烊的灯光。这种有意识的"降维",恰恰构成了对当代生活最为诚实的切入——诗意不在远方,就在下班路上偶然闯入的社区小店中。
诗中关于柴禾馕的制作细节描述具有人类学田野笔记般的精确性:"没有煤烟/用的是木炭烘烤"、"今天订制了六十多个"。这些看似琐碎的信息堆积,实际上在完成一项重要工作:将食物从商品还原为劳动产物。当店主坦言"只赚四角或五毛"时,诗歌突然刺破了市场经济中价格与价值的迷思,暴露出那些被我们习以为常的剥削结构。在这种语境下,"五元钱"不再是一个冰冷的数字,而成为衡量诚信的尺度。
诗人对柴禾馕与其他品类馕的比较("皮芽子馕/芝麻馕奶汁馕"),无意中构建了一套关于"本真性"的价值体系。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比较不是通过抽象概念完成的,而是经由味觉记忆和身体经验:"你吃了就会知道"。这种认知路径的设定,暗示着真正的价值判断必须回归感官体验,而非广告词或品牌效应。当诗人断言"原味才是正宗"时,他实际上在消费主义泛滥的时代,为"未经修饰的真实"树立了一座纪念碑。
诗歌末尾的地名注释"*扎格斯台,又译为加尕斯台",看似只是一个技术性说明,实则暗含深意。这个在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境内的地名,以其多语种转译的形态,悄然暗示了新疆作为文化交汇地的身份特征。而诗人选择在伊宁市军垦路完成这首创作,两个地名的并置构成了微妙的互文——前者代表传统的延续,后者象征建设的痕迹,两者通过一块馕的连接,完成了历史与当下的和解。
在修辞策略上,诗人刻意避免任何华丽的比喻或激昂的抒情,让事实本身说话。这种"零度写作"的表面下,却涌动着对劳动尊严的敬意和对真实价值的追寻。当大多数诗人都在仰望星空时,昨夜星辰选择了凝视一块馕上的焦痕——这种视角的倒置,或许正是当代诗歌最需要的革命。
《扎格斯台的柴禾馕》最终超越了对某种特色食品的赞美,成为对抗现代性异化的微型宣言。在那个五元钱的交易瞬间,在店主诚实告知利润的刹那,在诗人选择记录而非美化的决定中,我们看到了被商品社会遮蔽的人性光辉。这首诗教会我们:神圣不在高不可攀的殿堂,而在那些敢于保持本真的日常事物中;史诗不必描写英雄征战,可以讲述一块馕的完整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