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侯家赋
我爷爷侯云芬,虽然没有拿起枪上战场直接打击日本侵略者。可他在隐蔽战线上做了大量的抗日工作,同样对抗战做出了贡献。
伪造“良民证”
1941年,日伪军在我的家乡一带-----鲁西南地区建立了“准治安区”,在老百姓中间普遍推行“良民证”制度。妄图以此隔断老百姓与抗日武装的各种联系,困死抗日根据地的军民。由于我爷爷年过几年私塾,毛笔字写的很好,就被征用到乡公所,担任“良民证”的书写和换发。对于“良民证”的颁发,日伪军有严格的规定:凡是参加抗战的八路军、游击队、武工队等人员一律不准颁发;抗日的家属不准颁发;有进步思想和对日伪军不满情绪的不准颁发等等。同时,日伪军还对“良民证”实行编号和存根,每本“良民证”发给谁,都要有记录,日伪军每天都要检查、复核一次。
爷爷看到有很多抗日的军民领不到“良民证”,大大限制了抗日军民的活动,心里非常着急。他把这个情况报告给了刚成立的泰西特委。特委的领导对这种情况十分重视,并立即向八路军山东纵队第六支队反映了情况。支队首长通过在青岛的地下党找到了一家打印社,模仿日伪军规定的“良民证”样式,印制了好几百本“良民证”,交给了我爷爷。
有了“良民证”样本,我爷爷就用业余时间,在家里秘密的为抗日群众和战士书写“良民证”。他在乡公所偷偷偷的为他们照好相,把照片贴在“良民证”上,然后按编码顺序填好各种信息,做的和日伪军颁发的一点不差。半年多时间,爷爷就为几百名抗日群众和战士填写了“良民证”,使他们能够出入敌占区,活动在抗日的第一线,始终也没被日伪军察觉。
报警的铜锣
由于我爷爷是本地人,对周围村庄的各种情况十分熟悉。凡是日伪军进行“扫荡”、抓壮丁、收公粮、突袭抗日武装等,都要我爷爷带路,并带上一面铜锣进行吆喝。
爷爷就和各村的农民协会定下暗号:铜锣没次敲一下,证明鬼子是收公粮、召集开会;每次敲两下,是证明鬼子要进村抓壮丁;每次敲三下,证明鬼子是要进村搜查和突袭抗日武装。各村的农农民协会都按爷爷规定的暗号,通知到各家各户,老百姓也都知道了铜锣传递的信号。
一年冬天,泰西特委的一名领导同志到我们附近的屯村铺检查指导抗日工作,被村里的一名汉奸告了密。鬼子据点里马上出动了30多名日伪军到该村进行抓人,并让我爷爷带路。快到村口时,爷爷接连不断地每次敲三下铜锣,并且不断地吆喝着:“皇军来了,大家赶紧出来迎接皇军。”村里听到紧急的锣声和爷爷急促的吆喝声,知道是鬼子进村抓人了,就把特委的同志藏了起来,使他转危为安,更让鬼子扑了空。
就这样,爷爷的那面铜锣不知给乡亲们报了多少次信,也让好多抗战的干部战士幸免于难。
书写抗战标语
爷爷念过书,能双手挥笔写毛笔字,再加他在乡公所里为日伪军办事,对抗战的情况知道的很多。于是,每逢抗战有重大的消息,爷爷就用左手挥笔,书写抗战宣传标语。1939年,八路军115师一部在梁山一带伏击日军,取得了辉煌战果。日伪军严密封锁消息,不允许扩散。爷爷知道情况后,连夜用左手写了好几百张宣传标语,交到附近村庄的农民协会,让他们在村里和敌人据店外张贴出去,大大鼓舞了周围村庄军民的抗战士气。日伪军看到这些标语后,也曾怀疑是我爷爷写的,就验证我爷爷的笔迹。爷爷就用右手给他们写,果真写出的笔迹不一样。日伪军始终也没查出标语来自何处、何人所写,令日伪军深感头疼与恼火。
爷爷去世40多年了。但他为抗战所做的贡献,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若在世,肯定为自己对抗战所做的贡献感到自豪与骄傲。
作者简介: 侯家赋,男,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人,1957年生人,大专学历,玫德集团退休职工。系《中国老年报》《中国老年杂志》《农村大众报》《济南日报•新平阴》通讯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作家协会会员、平阴县彩虹诗社、平阴县老干部联络员、平阴县档案馆荣誉馆员等。被国家、省、市、县级多家媒体采用稿件(诗歌)上千篇(首)。被县委、县政府、榆山街道评为道德模范;多次被县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评为模范老干部联络员。2024年被授予“山东省新时代百姓学习之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