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浪行
老翼伏枥向海行,
千山万水越云霞。
告别草原万牵挂,
花甲大海踏浪花。
抚海轻叩碧波门,
惊起银珠落满霞。
神宇飞扬裁迷雾,
心随潮涌敬天涯。
曾踏青草接天际,
今逐惊涛嘉年华。
浪花卷起千堆雪,
一路长风感天下。
何须叹问前路远,
山河入眼皆光华。
踏碎浪花寻新境,
人生何处不是家。
2026年8月20日
刘志民的《踏浪行》以“向海行”为核心意象,勾勒出一幅花甲之年逐浪天涯的壮阔画卷,字里行间既有对过往的回望,更洋溢着对生命新境的热忱。
一、生命姿态的昂扬
开篇“老翼伏枥向海行”化用曹操“老骥伏枥”,却突破“志在千里”的内敛,以“向海行”的主动姿态,赋予暮年生命以奔涌的动感。“千山万水越云霞”的阔大与“花甲大海踏浪花”的鲜活形成对照,打破“花甲”与“踏浪”的违和感,尽显不服老的豪情。
二、时空转换的诗意
从“曾踏青草接天际”的草原记忆,到“今逐惊涛嘉年华”的沧海新篇,空间的跳转暗合生命阶段的递进。“告别草原万牵挂”的怅惘,终被“心随潮涌敬天涯”的豁达消解,过往的“牵挂”化作此刻踏浪的底气,让“人生何处不是家”的顿悟更具分量。
三、意象的灵动与哲思
“抚海轻叩碧波门,惊起银珠落满霞”以拟人化笔触写人与海的互动,“银珠落霞”的绚烂画面,暗含探索未知的惊喜。“踏碎浪花寻新境”将行动与哲思相融,浪花既是实景,更是生命中不断涌现的挑战与可能,最终指向“山河入眼皆光华”的通透——所谓远方,不在距离,而在眼底与心间的开阔。
全诗以“踏浪”为线,串联起回忆与当下、怅惘与昂扬,在山海相映中,写尽生命不困于年龄、不囿于过往的舒展,读来令人心生振奋。
主播铁魂